就在這一天,云南省魯甸縣一名8歲男孩的照片在網上熱傳,戳中很多人的淚點。在這張拍得有些模糊的照片中,這名男孩穿著單薄的外套,滿頭白色冰花,小臉凍得通紅,拎著書包站在教室里有些呆萌,在他身后,同學們笑得前仰后合。
“冰花男孩”王福滿
據媒體報道,這名男孩是魯甸縣新街鎮轉山包力輝苗圃希望小學三年級學生王福滿。學校老師介紹,照片拍攝于1月8日8時50分左右,當天恰逢該校期末語文考試,8時40分打過預備鈴以后,王福滿才趕到學校,監考老師拍下他滿頭冰花的照片并發了朋友圈,很快被其他老師轉發,并迅速在朋友圈走紅。網友將他稱作“冰花男孩”。
該校負責人介紹,轉山包小學距離魯甸縣城50多公里,生源來自轉山包16個自然村,距離學校最遠的學生得早上5點半起床,步行3小時山路上學。學校所在地海拔較高,入冬早,氣溫低,冰凌天氣多見。王福滿家距離學校大約4.5公里,當天氣溫極低,路途又遠,所以他趕到學校時滿頭冰花。
“心疼”,這是很多網友看到照片的第一反應。“天寒地凍,求學路遠,這個孩子令人心疼。‘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給留守兒童一間溫暖的教室,為他們的成長撐起一片天空,需要社會的關愛,更呼喚有關地方和部門積極作為。”新華社在評論中這樣寫道。“你吃的苦將會照亮你未來的路”,網友紛紛點贊、發表評論甚至寫詩,鼓勵這個堅強樂觀的孩子。也有網友寫道:“我小時候上學,很多小伙伴都是這樣,天天白頭翁。”
“筑巢行動”溫暖更多“王福滿”
“同樣上學不易的還有他們”……在報道“冰花男孩”的同時,有媒體收集整理了近年相關報道,呼吁讀者關注更多和王福滿一樣求學艱難的貧困地區留守兒童。近年來,隨著農村地區“撤點并校”工作的開展,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同時也在客觀上造成一些孩子上學路遠求學難,甚至出現輟學現象。針對這一問題,2011年10月,中國扶貧基金會啟動“筑巢行動”項目,旨在為貧困地區鄉村小學修建學生宿舍,為貧寒學子撐起一個溫暖的家。該項目得到蘇寧、娃哈哈等眾多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支持。截至2016年底,項目認捐資金超過1.2億元,共計在全國18省區市206縣援建220所學生宿舍,受益人數約9.3萬人。
以蘇寧為例,自2011年以來,蘇寧累計向“筑巢行動”捐資達3720萬元,接近整個項目認捐資金的三分之一,為云南、貴州、甘肅、湖南、河南等10個省區市32縣援建了73所“蘇寧校舍”,其中66所已經竣工,另有7所在建,直接受益學生超過25000人。
“童伴計劃”關愛留守兒童
據報道,意外走紅的“冰花男孩”王福滿不僅面臨上學路遠的問題,他還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留守兒童:父親常年在昆明等地打工,母親兩年前離家后再無音訊,他和10歲的姐姐跟隨年邁的奶奶生活。平時要幫奶奶做些家務,最拿手的是做蛋炒飯,典型的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公開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高達6100多萬,占農村全部兒童的37.7%,占全國兒童的21.88%,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勞務輸出大省。在這些留守兒童中,大約15%的孩子一年都見不到父母,留守兒童遭遇意外、傷害的比率比非留守兒童高8%左右。同時,他們存在更多的心理問題。
有網友留言說:要想讓他們長大后懂得愛、會愛,首先要保證他們的童年被關愛、有母愛。幫幫留守兒童吧,他們也是祖國的未來。針對這一現象,2015年10月,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公益組織和愛心企業共同發起留守兒童關愛項目——童伴計劃。該項目通過“一個人·一個家·一條紐帶”的模式,建立留守兒童監護網絡,保障留守兒童權益,并探索農村留守兒童福利保障的有效途徑,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所謂“一個人”,在項目中被稱作童伴媽媽,童伴計劃項目為每個村聘請一位全職的兒童守護專員——童伴媽媽,將所在村全部孩子的福利、安全、健康都納入其服務范疇,童伴媽媽的主要職責是及時發現問題、遞送信息,并協調資源給予解決。
項目與社區資源共享整合,建立童伴之家,通過日常開放及定期組織主題活動為全村兒童成長助力。項目所在地方政府則建立多部門參與的聯動機制,形成有效的、直達兒童身邊的服務網絡,保障兒童福利政策的落實和兒童權利的保護。該項目以中國扶貧基金會另一個公益項目“善行者”募集的捐助為資金來源,以一個村每年5萬元為標準,項目執行周期為3年。2016年,蘇寧與中國扶貧基金會達成十年戰略合作協議,助力“善行者”開展公益行動,直接推動了“童伴計劃”的開展。截至2016年底,“童伴計劃”已覆蓋四川、貴州兩省200個村,受益兒童近1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