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于整個電視行業來說是消極的一年,根據奧維云網的《2017年三季度中國彩電市場總結報告》顯示,三季度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1041萬臺,同比下降12.9%,可謂是近年來最差三季度。同樣的數字在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是下滑5.2%和9.6%。
然而在整體消極的環境下,被富士康納入麾下的夏普則喜事連連。去年2月份夏普公布的2016第三財季財報顯示,夏普獲得了42億元的凈利潤,實現了十九個季度以來的首次盈利;夏普也正式在2017年12月7日,重返東證主板,比預期提前了三個月。
在銷量方面,根據市調機構WitsView和奧維云網的數據顯示,夏普電視在2017年上半年分別在海外和國內市場獲得了70%和93%的銷量攀升。
激進的擴張策略也伴隨著質疑,2017年6月,號稱“100%液晶面板自產”的夏普也爆出了使用富士康旗下的群創光電屏幕,隨后品控、芯片的選用也遭到了網友的質疑。
被富士康接收的夏普成功在2017年把這個日薄西山的品牌重新做大了,但做大不等于做強,依靠8K、5G的技術能否把這位液晶之父帶回黑電產業之巔,仍是個問題。
收購夏普不是撈一筆就走
時至今日,富士康在過去長達數十年的時間一直在消費電子后方進行生產的,也就是說,代工是企業營收和利潤的主要來源。
根據此前業內的一些說法,在為富士康貢獻了近半營收的蘋果代工業務中,富士康財報顯示,其利潤率僅為3%。而且,其收入也易受到影響,例如2016年,受蘋果全球銷量下跌影響,富士康當年的收入也隨之下滑2.81%。
富士康一直都在試圖擺脫對低利潤率的組裝業務的依賴。而想從幕后走向臺前,重建一個新的消費電子品牌,困難巨大。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夏普在前幾年的發展不盡如人意,但品牌仍在世界范圍內存在一定影響力。
除了夏普在電子消費領域的影響力外,收購夏普還可以極大提升富士康在面板領域的地位。
首先,夏普在液晶電視領域技術實力雄厚,包括領先其他液晶面板廠商的IGZO技術等,這可以補足身處第二梯隊的群創光電在高端面板領域的缺陷。收購后可以通過夏普打高端,群創低價走量。
其次,夏普手中扔擁有大尺寸OLED生產的技術氧化物薄膜電晶體(Oxide TFT) ,在液晶面板逐漸逼近天花板的階段,是未來幾年在液晶面板拼爭的基礎。
最后,對夏普面板的收購,還可以側面圍堵三星、LG等韓國企業對尖端液晶技術的獲取,進一步拉開與富士康的距離。
根據IHS數據顯示,2017年群創和夏普合并后的大尺寸面板出貨量達到5300萬片,已經超越行業的領頭羊LG Display的5100萬片。
富士康改革三板斧
六十五歲的戴正吳,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然而作為僅次于郭臺銘的富士康二號人物,主導了夏普收購案的戴正吳卻重披戰袍,從富士康調遣到了日本夏普,擔任夏普百年來首位外來社長。
剛一上任,戴正吳便給四萬七千名夏普員工發出兩封公開信,從經營方針、組織架構、薪酬制度到品牌之路。
面對夏普此前的巨額虧損,戴正吳首先做的就是裁員。根據日媒2016年5月報道顯示,處于重組期的夏普公司已開始研究,把先前考慮的裁員規模從1000人左右擴大至2000人以上。隨后郭臺銘的夏普員工內部信,則證實了這一消息。
最終,日本日經新聞報道顯示,裁員的最終數字鎖定在7000人。
依托富士康體系,戴正吳將復興夏普的首要方案變成了重點發展家電業務。而背靠群創、夏普兩大面板供應的基礎,裁員之后的第二板斧,則落到了電視的價格戰上。
2016年雙十一開始,夏普在國內市場推出了“買大送小”的促銷策略。購買70寸電視,將獲贈一臺60寸夏普電視產品。
根據中怡康數據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夏普45英寸、50英寸、60英寸電視,均價分別為1933元、2652元、4671元,而彩電行業年累平均價格卻是2122元、3540元、6151元。夏普電視的整體均價也從2016年初的6000元左右降至2017年5月的3800元。
這一招在其他廠商為應對上游面板漲價而提出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是頗為奏效的。夏普電視在國內外銷量均呈現一路攀升的狀態。根據市調機構WitsView和奧維云網的數據顯示,夏普電視在2017年上半年分別在海外和國內市場獲得了70%和93%的銷量上漲。
配合著價格戰,夏普祭出的第三板斧則是減配。在占據電視成本70%的液晶屏幕方面,夏普在中低端產品中并未采用原裝的夏普屏,反而使用了富士康旗下成本更低的群創屏幕。這就是去年6月份爆出的“臺灣屏”事件。
在機身選材方面,行業中金屬邊框已經基本成了各尺寸段的標配,然而夏普主推的多個型號依舊是塑料邊框設計。此外產品品控也出現了一定問題,有一部分網友在網絡上曬圖,其電視的邊框縫隙甚至可以直接插入銀行卡。
而在芯片方面,夏普仍然沒有選擇業界主流MStar、MTK的解決方法。為了成本控制,夏普電視也投向了華為海思的懷抱。
夏普在被富士康接手后,喊出了“高貴不貴”的口號。富士康集團副總裁陳振國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也反復強調低價和高端并不沖突。實則從夏普電視的配置上卻很難看出高貴所在。
夏普已經做大 但做強更難
夏普電視的2017年,從咸魚翻身進入了高歌猛進的階段。然而,背后輸血的富士康的利潤卻出現了下滑。
富士康財報顯示,2017財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凈利潤為178.7億新臺幣和210億元新臺幣,分別同比下滑36%和39%。財報中指出,運營成本的提升是造成利潤下滑的主因。
家電行業分析師、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對新浪科技表示,價格戰這種商業模式是無法長期持續的,隨著夏普電視銷量的攀升,即便是背靠富士康旗下龐大的面板產業,對母公司的利潤沖擊也會越來越高。
特別是富士康收購夏普是為了將其變成造血業務,在擴張階段對其輸血可以理解,但這種商業模式并不會持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夏普財報顯示,公司雖然連續多個季度實現了盈利,但增長并非主要由銷量攀升支撐,反而是富士康的削減成本措施。
東京Ace研究所分析師Hideki Yasuda稱:“富士康對夏普進行的削減成本措施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將來,夏普能否繼續成功,取決于能否推出有吸引力的產品,以及其他公司無法復制的產品。”
夏普給出的答案是8K和5G。富士康集團副總裁陳振國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表示,從內容的拍攝、制作、傳輸到最終的顯示,富士康和夏普在所有環節均有涉獵。而在產品端,夏普電視去年在國內也高調推出了8K液晶電視。
然而縱觀今年的CES,整個電視發展的趨勢并非8K,而是繼續探索液晶以外其他屏幕材質。LG Display的OLED屏幕已經滲透到索尼、創維、長虹、康佳等多個品牌;三星Micro LED原型機成功展出;海信、長虹、索尼紛紛推出4K家用激光投影……有關8K的消息則是少之又少。
分辨率的提升對于電子產品來說更依賴于內容的發展。以智能手機為例,自2013年手機分辨率提升至主流的1080p至今,1440p和4K分辨率仍未能成為行業主流。同樣的情況放到生命周期更長的電視上來說,普及速度將更加緩慢。同時,行業技術的發展也并非一兩家公司可以推動的。
而除了技術上過于超前,夏普在市場上仍處于糾紛狀態。
實際上,夏普在賣身富士康前已經將部分海外業務出售給了其他公司運營。2016年12月,通過對斯洛伐克電視機制造商UMC的收購,夏普取回了歐洲市場的品牌使用權,而美洲市場卻一直無法與海信談攏。
2015年7月31日,夏普與海信聯合宣布,后者獲得夏普墨西哥公司100%股份,并同時獲得夏普電視在美洲地區(巴西除外)的品牌使用權和所有渠道資源,為期5年。
富士康想發展夏普品牌電視,重要的美洲市場被競爭對手把握始終是個隱患。夏普曾表示想提前收回品牌授權,卻被海信拒絕,雙方也就此引發了一系列口水戰。
雖然在2017年看到了夏普諸多利好消息,然而富士康想讓其成為集團的造血業務,依舊任重道遠。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