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日前,媒體關注的一號文件已經正式發布,依舊關注“三農”問題,推動農業現代化、綠色農業、農產品體系等健康發展。
一號文件關注三農 八大關鍵詞全面解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1月27日發布。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18份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約1.5萬字,共分6個部分30條,包括: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指導。
對當前我國“三農”領域中呈現出的新矛盾、新挑戰,中央一號文件有哪些破題之策?通過梳理關鍵詞,透視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對大食業發展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1:農業現代化連續三年寫入標題
回顧近6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題分別是水利、農業科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而從2014年至今,則連續3年將“農業現代化”寫入文件標題。
專家認為,“農業現代化”連續3年“入題”含義深遠。當前,我國農業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迫切需要通過落實新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從根本上提升競爭力,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產量持續增長,果菜魚等大宗農產品總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弱等問題日益凸顯。
對此文件提出,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行業,我國現代農業的基礎不牢,水利等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在物質技術裝備、基礎設施方面著力,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與當前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相一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今年首次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
專家指出,盡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文件中僅出現一次,但1.5萬字的文件內容通篇體現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思路。
“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是聚焦數量問題,主要是結構和效益問題。”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認為,我國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玉米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擴大。
為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農業部已經決定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糧食生產,重點是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及西南石漠化區等“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出的耕地將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雜糧雜豆等作物。
我國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資源環境代價,出現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資源與環境的緊箍咒越繃越緊。
對此文件提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與綠色發展相悖,需要及時糾正。”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要加快改變農業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放棄“高投入、高產出”的掠奪經營方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采用休耕、輪作、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修復農業生態環境。
關鍵詞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寫進文件
與當前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相一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今年首次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
專家指出,盡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文件中僅出現一次,但1.5萬字的文件內容通篇體現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思路。
“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是聚焦數量問題,主要是結構和效益問題。”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認為,我國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玉米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擴大。
為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農業部已經決定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糧食生產,重點是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及西南石漠化區等“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出的耕地將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雜糧雜豆等作物。
關鍵詞3:綠色農業保護資源修復生態
我國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資源環境代價,出現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資源與環境的緊箍咒越繃越緊。
對此文件提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與綠色發展相悖,需要及時糾正。”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要加快改變農業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放棄“高投入、高產出”的掠奪經營方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采用休耕、輪作、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修復農業生態環境。
關鍵詞4:產業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
隨著農產品價格下行和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乏力“雙碰頭”,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
對此文件提出,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促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
“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促進‘接二(產)連三(產)’是一個重要方向。”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要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
關鍵詞5:大食物觀滿足多元化食物消費需求
文件指出,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
制定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油料、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
關鍵詞6:食品安全戰略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文件指出,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創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實施食品安全創新工程。
文件強調,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動。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關鍵詞7:線上線下融合健全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
在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方面,文件提出,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網絡,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
在農產品市場建設方面,文件還特別提到,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
關鍵詞8:分品種施策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
在“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方面,文件提出,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入推進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