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戰略舉措,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對我國工業化進程和信息社會建設將產生巨大影響。對于如何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可以從六個維度來考量。
一、人類歷史演進視角: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要邁向信息社會
到目前為止,從生產力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可分為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信息技術革命和20世紀7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信息化浪潮,使得信息技術得到了高度發展并廣泛應用于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又把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引向信息社會。
當前,在我國人口眾多、素質不高、社會發展多樣化和多層次的情況下,要普遍進入信息社會,工業化是一個必需的過程,而不能被整體上跨越。同時,我國面臨經濟和社會轉型與發展的雙重壓力,需要將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和市場經濟的多種因素統一于發展的主題中,形成一個混合的、相互促進的社會發展系統。因此,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中國向信息社會演進的現實要求,要將信息化和工業化的任務統一到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中,促進各個地區及產業之間在總體上均衡發展,最終增強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二、融合目的視角: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中國特色的強國之路
世界各國工業化并無統一的模式,成功國家的工業化都會根據國際形勢和特點進行,特別是后起國家,都要借鑒先行工業化國家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充分利用后發優勢。信息化、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使之有可能通過采取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的戰略,加快對發達國家的追趕。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經不可逆轉地融進世界體系之中,我們需要在把握發展機遇的同時,認真思考和采用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戰略。目前,中華民族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中國崛起而改變的大國關系和日趨復雜的國際形勢,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提出的艱巨任務,面對經濟轉型、體制變革、社會多元化而產生的大量矛盾,面對調整經濟結構、提高技術水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而提出的全新挑戰,面對人民群眾期待解決的諸多民生難題,都需要巨大的智慧。在我國這樣的半農業、半工業、半信息社會的混合型社會基礎之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都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強國所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順勢而謀,穩步發展,“兩化融合”、“五化并舉”是在當前國內外形勢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國之路,成為我國釋放各種發展活力、充分利用各種發展機遇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選擇。
三、信息化發展視角:要充分借鑒和吸收工業化的成果和經驗
信息化與工業化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兩個重要社會發展階段,是人類現代化和后現代化的兩個基本標志,主要是由于科技進步和廣泛應用而引發社會的結構性變化。目前,全球的信息化與工業化之間是一個先后承接關系,正在處于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中,兩者存在密切的有機聯系。
工業化是信息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工業革命孕育了信息技術的因素,并為信息化的問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工業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沒有工業化就沒有信息化。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信息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信息產業的發展,都是以工業化的成果為基礎,因而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了物質支撐和發展空間,信息化通過工業化發展而不斷深化和加速。工業化也為信息化積聚了建設資金,與信息化相關的工作或活動,不僅是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而且也是資本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給新興的信息產業以資金支持,特別是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資本市場和發展起來的金融創新,為信息化的資金需求開拓了多種投融資渠道。工業化還為信息化輸送了人才。
可見,信息化與工業化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兩者既密不可分,又互相促進,但這并非意味著工業化發展必須在前而信息化推進必須在后,也不意味著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先后不可逾越或不能兩步并作一步。事實上,從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信息化的發展并不是必然以工業化完成為前提,相反,根據后發優勢與經濟趕超戰略,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在進行工業化的同時著手于信息化工作,通過采取兩步并作一步的并行發展方針,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
四、融合支撐視角: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是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也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戰略基礎。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要求有自主的信息產業體系支撐,要求掌握信息領域主要的核心技術。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信息產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達到7.9%,電子信息產品出口也占到全國出口額的37.6%,占全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的近90%。信息產業的發展壯大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當前我國信息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如關鍵技術自給率低,核心基礎產業相對落后,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運營業業務創新能力還不強,市場競爭結構有待優化;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缺乏,隊伍整體素質尚待提高等。這些無疑將會給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帶來深刻影響,也對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順利推進形成挑戰。必須樹立全球視野,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握好國內產業發展和國際產業分工的關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必須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后發優勢和市場優勢,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產業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五、生產要素構成視角:信息資源正成為主導資源
人類的經濟活動無法離開物質資源、能量資源和信息資源。當今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信息資源在生產過程中越來越成為主導資源。除了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這三個要素外,信息也成為社會生產力系統中的重要構成要素。信息作為生產力要素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是一種有形的獨立要素,與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一起,共同構成現代生產力的基礎;另一方面又是一種無形的、寓于其他要素之中的非獨立要素,通過優化其他要素的結構和配置、改進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的素質與協調性來施加其對生產力的影響。當前,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目的的經濟活動迅速擴大,逐漸取代工業生產活動而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
可以說,工業時代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能源的過度消耗造成了環境的惡化,但是,信息化進程卻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增長的邏輯——信息資源直接節省物質資源和能源甚至間接轉化成物質資源和能源。通過信息技術降低能源消耗或尋找可再生的生物能源,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得到緩解甚至得以解決。信息化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對環境壓力的緩解,將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從而實現人、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六、制度創新視角: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需要新的管理體制
傳統的產業管理模式是按照不同產業部門對國民經濟進行劃分、并設立相應管理機構進行管理。在工業社會中,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國民經濟管理模式。但信息技術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項技術創新之處,正在于它具有高度擴散性,幾乎所有的產業部門都能應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改造,信息技術應用、信息資源開發、信息化推進幾乎無處不在,已經完全超越了原有產業部門的范疇??梢?,信息產業是高度現代化的產業,如同自然界的“生態鏈”環環相扣,其發展必須實行動態平衡與協調推進。而作為經濟體制的組成部分,工業管理體制是否科學合理,更是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的歷史進程。
加強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是涉及我國整個工業行業的歷史性任務,傳統工業的升級改造,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結構的調整,國防科技工業的研發、生產與建設以及軍工企業的戰略重組等重大問題,都需要打破行業壁壘,加強產業融合與產業配套,以高新技術產業與信息產業為主導,統籌、協調推進。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戰略性的產業升級,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體系,增強我國整體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為了適應信息化與工業化相互融合的發展趨勢,從總體上推進我國工業化協調、快速、持續的發展,需要進行管理體制創新,整合工業、信息產業的行業管理資源和政策手段。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組建,標志著統一的國家工業管理部門登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歷史舞臺,也標志著傳統工業管理體制在發展戰略、政策統籌、規劃立項和協調合作上的障礙已被排除,一個“大部門”、“大工業”和“大市場”的格局正在形成,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廚房設備網】發表的文章內容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觀點。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