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廚房設備網】
作者背后就是革但斯克市標志海神雕像
革但斯克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維斯瓦河入海口。公元997年建城,1308年被條頓騎士團強占,1466年波蘭經過13年戰爭重新奪回,之后迅速發展,文藝復興時期臻于極盛,成為波羅的海沿岸最繁榮的港口城市,大量的糧食和木材從這里運往歐洲各地。通過海運積累的大量財富使該城成為波蘭共和國的經濟命脈。與此同時,該城用寶石和黃金,特別是當地特產的琥珀做成的精美首飾也是當時歐洲各國王公貴族爭相收藏的精品。1793年,該城又被普魯士強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根據凡爾賽合約,該城被定為波蘭轄下的自由港。
維斯瓦河入海口
今天,革但斯克座落在青山碧海之間,以其通商重信的傳統迎接四海來客。新城的迅速發展還使其與海濱度假勝地索波特(Sopot)和另一港口城市格丁尼亞(Gdynia)連成一體,總人口46.54萬。
繁忙的格丁尼亞港
進入革但斯克,首先值得一游的是拉杜都尼亞運河(Radunia Canal)。盡管遭到戰爭的破壞,運河兩岸的許多古建筑幸免于難。運河是于1338年挖掘的,這可能是當年條頓騎士團給革但斯克留下的唯一個值得稱贊的工程。運河對城市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運河產生的水力曾經為許多磨坊和鋸木廠提供了動力。這里的教堂和大磨坊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之間流行的風格主義建筑特色。這一路上的景點主要有:
造船廠工人紀念碑離開運河有200多米,但由于高30米,從運河邊望去非常醒目。紀念碑是為紀念1980年造船工人罷工并成立團結工會所建,通體為鋼結構,是造船工人請藝術家設計,并由工人自己動手施工。
老市政廳始建于1587—95年,典型的風格主義建筑,結構緊密,未作特別修飾,只是在頂上建了個防衛塔。進門的兩側各雕了兩幅臉譜;兩幅面容扭曲,寓意邪惡;兩幅面呈微笑,寓意美德。雖然初建時的裝飾構思現在已有很大變化,但室內的繪畫、雕塑和家具仍極富寓意。
大磨坊(Wielki M?yn)可以稱得上是歐洲中世紀規模最大的工業建筑之一。始建于條頓騎士團強占時期,約于1350年建成,通體為磚結構,屋頂的陡角極大。正面建有一個兩層的面包烤爐,直立的煙囪高過屋頂。磨坊旁邊立著18根柱子,當年用于連接磨盤,碾磨不同的谷物。該建筑1945年被毀,戰后恢復,目前用作現代購物中心。
圣凱瑟琳教堂(Ko?ció? ?w. Katarzyny)與大磨坊只有窄窄的運河相隔,始建于1227年,是城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14世紀進行大規模重建。教堂內的文物二戰時被德軍劫掠一空。留存下來最有紀念意義的恐怕只有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Johannes Hevelius,1611—87)的墓碑了。教堂的鐘樓高76米,爬上鐘樓可以一覽革但斯克全景。沿運河向西北不遠處還有圣布里吉特(Ko?ció? ?w. Brygidy)教堂,因20世紀80年曾作為團結工會的避難所而聞名。
波蘭郵政局座落在運河區的西邊。1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進入革但斯克首先占領的是郵政局。當時波蘭郵政工人頑強抵抗15個小時,幾乎全部英勇犧牲,受傷被俘的30名工人也被德軍于10月5日槍斃。后來人們在郵政局博物館前為英勇不屈的郵政工人豎起了紀念碑,碑上雕刻著一名受傷的郵遞員在一堆散亂的郵件上,持槍迎接勝利女神。
起重機房(?uraw)座落在老莫特拉瓦河(Stara Mot?awa)河畔,是革但斯克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14世紀。它把起重機和城門融為一體,在世界上獨一無二。起重機完全為木結構,用人工轉動兩個裝在磚樓里的大絞盤,能把2噸重的貨物吊起27米高。1945年曾被德軍焚毀,戰后又按原樣重建。
古老的起重機房
瑪利亞卡步行街(Ulica Mariacka),西起圣瑪利亞教堂,東至瑪利亞卡門。街兩邊一座座傳統的革但斯克建筑緊密相連。這些建筑過去的房主均為市里的富商和金店店主。現在這條街上從早到晚游人如織,不僅因為這里有最好的餐館和酒吧,更因這里出售最精美的琥珀首飾而著名。中國游客干脆給這里起名“琥珀街”。
金門
長街與長廣場街(D?uga i D?ugi Targ)位于金門和綠門之間,是全城最吸引游客眼球的街道。街兩邊的房子最能代表古城風貌,過去住的主要是一些王公貴族或是巨商大賈,當年的市政廳和法院也在這條街上。另外,許多慶典儀式,從歡迎國賓到死囚游街也都在這條街上舉行。走進這條街之前先要經過高地門,建于1574年,上面有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美石雕。接下來要路過監獄塔,塔下建筑曾用于關押死囚,現已改為博物館,展示拷打犯人用過的各種刑具。然后就可以從金門進入街西端。金門建于1612年,門上的雕像每尊都含有和平、自由、繁榮、公正、和諧等不同寓意。過去波蘭國王每次來訪,都在儀仗隊的引領下從金門行至東端的綠門。所以整條街又叫國王大道。綠門上面是為國王建造的行宮,但國王每次只是到這里略停半刻,觀賞景致,從未在綠門上下榻,原因是綠門外的河邊曾是當年的魚市,腥氣熏天。
圣瑪利亞教堂位于國王大道的中間,始建于1343年,150年后才完工,據說是歐洲最大的磚結構建筑。教堂東側有一個噴泉,手持三叉戟的尼普頓海神雕像是革但斯克的市標。前門正對著噴泉的是阿特斯議事庭(Artus Court),當年英國有了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團之后,歐洲普遍流行成立類似的組織。當時革但斯克被確定為自由港,一些最有錢有勢的“自由民”經常在此聚會,討論并裁決市內大事,現在這里已成為博物館。革但斯克作為波羅的海最大的港口,在起重機房的左側是海軍博物館,對面是海事博物館,和中間停泊著“索爾德克”(Soldek)號船,向游人展示革但斯克自17世紀初以來在海運方面取得的輝煌業績。
出綠門向北到維斯瓦河的入海口末端即是維斯特布拉德(Westerplatte)半島。1939年9月1日凌晨,正在革但斯克進行“禮節性訪問”的德國軍艦打來的第一顆炮彈落在這里,打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德軍以20倍的優勢兵力計劃幾個小時就可以拿下這片淺灘,但這里警衛部隊的182名士兵在一位波軍少校的率領下在這里堅守了7天7夜,最后彈盡援絕,全部壯烈犧牲。那些被炮火擊殘的戰壕和工事仍在,仿佛在向世人無聲地訴說著當年戰斗的慘烈。當地人民于1966年在這里為那些英勇不屈的反法西斯戰士豎起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狀似一把利劍插入大地,其寓意正如碑下銘文:永不再戰!
馬爾堡
離開革但斯克回華沙,南行約50公里就到了馬爾堡(Malbork)。該城堡有700多年歷史,原為“條頓騎士團”所建。“條頓騎士團”原名為“耶路撒冷條頓圣瑪利亞醫院修士團”(House of Hospitalers of Saint Mary of the Teutons in Jerusalem),創建于12世紀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代,原屬于日耳曼醫院的慈善團體,駐地在今天以色列的阿卡。13世紀初逐步轉回到歐洲,并一度占領普魯士。1309年建立馬爾堡后,形成強大封建國家,企圖控制整個波蘭和立陶宛,1410年被波蘭和立陶宛聯軍擊敗。“條頓騎士團”的主要特征是在白色盔甲、戰袍和披風上涂黑十字,所以又稱“十字軍騎士團”。騎士團橫掃歐洲的雄風早已一去不返,但他們留下的這座城堡仍高高聳立在諾加特(Nogat)河畔。城堡被高大、厚實的城墻環繞,外面有護城河。從城門進去,是一個巨大的方形庭院。左側的三層建筑是騎士團大團長的宅邸。另外還有騎士官員、神職人員的住所,并設有宴會廳、蒸氣浴室、醫院等。中層是仆役人員住所。底層是倉庫、廚房、啤酒釀造作坊、牢房等。右側建筑中有騎士團行政機構、驛館等。正面是主教堂,有一個高達40米的鐘塔。整個城堡規模宏大,加上后面配套設施,最多時有2.4萬人在此居住。二戰時許多設施被毀,現在仍在修復。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結束對革但斯克的訪問之前我應該介紹一下我這次訪問的主人。我是應中波輪船股份公司邀請來訪問的,我在中波公司格丁尼亞總部受到雙方員工的熱情接待并詳細了解了公司的業績。中波公司是根據兩國政府1951年簽署的《關于組織中波輪船股份公司協定》,雙方各出資50%,合資創辦的一家遠洋運輸企業,也是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目前,公司擁有現代化多用船舶20余艘,在亞歐班輪運輸航線的基礎上,成功開辟了遠東—美洲—歐洲—遠東全球班輪運輸航線,實現了由區域性運輸向全球性運輸的轉變。公司積極推進在重大設備專業化運輸領域的發展,并享有較高聲譽。近60年來,中波公司為兩國的遠洋運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并為促進兩國經貿合作及雙邊友好交往發揮了積極作用。我還有幸出席了中波輪船股份公司第60次管委會議定書簽字儀式。我衷心祝愿中波公司在未來的經營中一帆風順,不斷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我到任之后三個星期,離開華沙到外地訪問的第一個城市是革但斯克。該城是我在歐洲見到的最美麗的中等城市之一。當地朋友告訴我,革但斯克是波蘭最富庶的城市,1939年希特勒在這里打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槍。戰爭期間,幾乎人城皆毀,戰后波蘭人民從各地重新搬回,迅速醫治戰爭創傷,一座美麗的城市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文章資料來源:互聯網,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