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醇基燃料猛火灶甲醇燃氣爐飯店專用灶具不銹鋼風機猛火單灶
品 牌:鴻泰萊 品 名:家用無風機臺式灶
燃料種類:(生物油、環保油) 規 格:380*300*15CM
材質:鋼化玻璃、不銹鋼 重 量:3kg——5kg
大約一萬年前,先民由采集狩獵轉向農業種植生活,逐漸使用起灶具,到商代灶具基本定型。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所知,古代的灶具多用磚石砌成,基本燃料是木柴和干草。在漢畫像石中有不少關于庖廚的圖像,描繪出當時灶具使用的場景。如徐州出土的一幅漢畫像石“庖廚宴飲”圖(圖1),表現了王公貴族的飲食生活,畫面中有掌灶者、燒火者、切菜者、端盤者、汲水者,還有一人在洗涮。圖中清楚可見使用的灶具,前面是火門,用于添柴,后上方有煙道。[1]從漢畫像石的“庖廚”圖可見,當時的灶具還沒有用風箱,為了引燃或鼓風,有人在拿吹火筒吹火。[2]古代的灶具不僅用于烹飪,也用于制酒或熬鹽。山東諸城前涼臺漢墓出土的多塊畫像石,所描繪的生活圖像非常豐富,其中的庖廚圖像由一組一組的小圖像平面排列,穿插而成,畫面中多達42 個廚夫、仆人,各自做著手里的活。從畫像局部(圖2)看,蒸酒用到灶具,灶臺上是蒸煮谷米用的器皿,灶臺后面的煙道冒著煙,一人站立灶旁攪拌,一人跪坐灶前添柴,他身后一人在劈柴。灶臺右邊有兩個大缸,一人正在攪拌。[3]在漢代文物中也常見陪葬用的小型陶灶,有助于我們增加對當時灶具的感性認識。灶臺多為方形,上面開圓口,以放釜和甑,前有火門,后有煙道。有意思的是,與陶灶相配的案、盤、杯、勺之類物品也一應俱全。應當肯定,柴草灶具的發明和使用有其進步意義。然而,由于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緩慢,柴草灶具基本不變,一直沿用后世。20 世紀30 年代,美國學者魯道夫·P·霍梅爾在中國進行調查,在他所撰的《手藝中國》中有一節“廚房爐灶”,他描述道:“爐灶基本上呈方形,由四面磚墻砌成,大約4 英尺高,上面放有鑄鐵的大鍋。開有火門的墻壁要高幾尺,作為一面防護墻,擋住從爐膛里來的煙灰。做飯時通常是兩個人忙活,一個人站在臺前,臉朝著鍋灶,做飯炒菜。另一個人坐在火門前,臉朝著防護墻,往爐灶里添柴續火。”[4] 從文中可見,除了防護墻,爐灶形制竟然與漢代的差不多。霍梅爾在調查中發現一個問題,他說:“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掌握了煙囪的原理,并且使用了煙囪。而今,在中國的中部和南方爐灶上卻幾乎見不到煙囪。”最后霍梅爾認為:“中國人不用煙囪是出于經濟上的考慮。好幾個世紀以來,燃料缺乏變得越來越嚴重,這或許促使中國人舍棄煙囪裝置,以使有限的燃料燒得久一些。”[5]近代中國,許多地方已經用煤炭做燃料,但灶具沒有實質改變,只是加了爐條,爐膛收圓。對較小的爐灶,有的直接在上面的灶口添煤。只有科技的發展,才能使灶具產生真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