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響水龍潭森林生態綜合示范園二期建設項目森林管護所建設工程競爭性磋商公告
- 發布時間:2020-11-16 14:50
廣東響水龍潭森林生態綜合示范園二期建設項目森林管護所建設工程采購項目的潛在供應商應在江門市公共資源交易網(http://www.jiangmen.gov.cn/bmpd/jmsggzyjyzx/)獲取采購文件,并于2020年11月27日10點00分(北京時間)前提交申請文件。
一、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編號:EPCS2020-072
項目名稱:廣東響水龍潭森林生態綜合示范園二期建設項目森林管護所建設工程
采購方式:競爭性磋商
預算金額:1204736.06
最高限價(如有):1204736.06
采購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標的的名稱、數量、簡要技術需求或服務要求等)
1、標的名稱:廣東響水龍潭森林生態綜合示范園二期建設項目森林管護所建設工程
2、標的數量:1項
3、簡要技術需求或服務要求:
(1)完工期:合同簽訂生效后經采購人同意進場,進場之日起130個日歷天內完工。
(2)廣東響水龍潭森林生態綜合示范園二期建設項目森林管護所建設工程(具體要求詳見磋商文件)。
(3)落實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扶持不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政府采購政策。具體要求詳見用戶需求書。
(4)供應商招標文件后按照系統提示打印《標書確認回執》。供應商應將《標書確認回執》粘貼在投標文件正本的外包裝,以供核對。
(5)符合資格的供應商應在投標截止時間前將標書費匯入指定賬戶。
4、其他:
合同履行期限:\
本項目不接受聯合體投標。
二、申請人的資格要求
1.滿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第二十二條規定;
2.落實政府采購政策需滿足的資格要求:
本項目不屬于專門面向中小企業采購的項目
3.本項目的特定資格要求:
(1)響應人應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條件;
(2)響應人應當是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能力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注冊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具有從事本項目的經營范圍和能力,且具有良好的信譽;
(3)響應人應當具有建設主管部門核發的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三級(或以上資質);
(4)響應人應當具有有效的《安全生產許可證》;
(5)本項目不接受聯合體響應;
(6)采購人或采購代理查詢響應人信用記錄,查詢截止時點為提交響應文件之日,由采購人或采購代理機構通過 信用中國 網站(http://www.creditchina.gov.cn)、中國政府采購網(http://www.ccgp.gov.cn)等渠道查詢相關響應人近三年信用記錄,將查詢的響應人信用記錄提供給評審現場;
(7)被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名單、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行為記錄名單及其他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條件的響應人禁止參加政府采購活動;
(8)單位負責人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關系的不同響應人,不得參加同一合同項下的政府采購活動;
(9)為本項目提供整體設計、規范編制或者項目管理、監理、檢測等服務的響應人,不得再參加該采購項目的其他采購活動;
注:若分公司投標的,應當取得具有法人資格的總公司出具給分公司的有效授權。
三、獲取采購文件
時間:2020年11月17日至2020年11月23日(磋商文件的發售期限自開始之日起不得少于5個工作日),每天上午09:00至12:00,下午14:30至17:30(北京時間,法定節假日除外 )
地點:江門公共資源交易網(http://www.jiangmen.gov.cn/bmpd/jmsggzyjyzx/)。
方式:網上報名:供應商(包括江門市的供應商和外地供應商)必須通過江門市公共資源交易網(http://www.jiangmen.gov.cn/bmpd/jmsggzyjyzx/)進行網上報名,完成報名步驟后,繳納標書款人民幣150.00元至(收款人名稱:中山遠信工程咨詢招標有限公司江門分公司;開戶銀行:工商銀行江門港口支行;賬號:2012002109085853134,備注項目名稱),供應商報名并成功繳費后視為報名成功。供應商報名后可在網上獲取招標文件并打印《招標文件確認回執》。未登記的供應商應當先完成供應商網上登記再招標文件。供應商登記辦法江門市公共資源交易網查閱。
售價(元):150
四、響應文件提交
截止時間:2020年11月27日10點00分(北京時間)(從磋商文件開始發出之日起至供應商提交首次響應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10日;從談判文件開始發出之日起至供應商提交首次響應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3個工作日;從詢價通知書開始發出之日起至供應商提交響應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3個工作日)
地點:江門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恩平分中心開標會議室【地址:恩平市恩城廣青街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五樓(馮如廣場側)】。
五、開啟(競爭性磋商方式必須填寫)
時間:2020年11月27日10點00分(北京時間)
地點:江門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恩平分中心開標會議室【地址:恩平市恩城廣青街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五樓(馮如廣場側)】。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3個工作日。
七、其他補充事宜
接收響應文件時間:2020年11月27日上午09:30-10:00。
八、凡對本次采購提出詢問,請按以下方式聯系。
1.采購人信息
名稱:恩平市林業局
地址:恩平市新平中路75號
聯系方式:0750-7152127
2.采購代理機構信息
名稱:中山遠信工程咨詢招標有限公司
地址:中山市石岐區第一城怡景5幢二層10、11卡
聯系方式:0760-88860676
3.項目聯系方式
項目聯系人:容小姐/史小姐
電話:0750-3399691/0750-3399692
附件
委托代理協議
磋商文件、工程量清單、圖紙
發布人:中山遠信工程咨詢招標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6日
上一個: 無 下一個: 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新建項目醫療設備系統及建設配套開辦項目-廚房設備公開招標公告 上一個: 無 下一個: 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新建項目醫療設備系統及建設配套開辦項目-廚房設備公開招標公告
相關資料
CABR-PKPM - 1 - 森林管護所結構計算書 CABR-PKPM - 2 - 一. 設計依據一. 設計依據一. 設計依據一. 設計依據 本工程按照如下規范、規程進行設計: 1.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 2.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2015年版) 3. 《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2017) 4.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 5.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6. 《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2) 7. 《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50038-2005) 8.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 9. 廣東《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 15-92-2013) 10. 《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2015) 11. 《鋼管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CECS 28-2012) 12. 《矩形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CECS 159:2004) 13.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JGJ138-2001) 14. 《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JGJ149-2017) 15. 《鋼板剪力墻技術規程》(JGJ/T 380-2015) 16. 《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范》(GB51022-2015) 二. 計算軟件信息二. 計算軟件信息二. 計算軟件信息二. 計算軟件信息 本工程計算軟件為SATWE V4.3.0版。 計算日期為2020年6月11日10時53分56秒。 三. 結構模型概況三. 結構模型概況三. 結構模型概況三. 結構模型概況 1. 系統總信息1. 系統總信息1. 系統總信息1. 系統總信息 (一)總信息:(一)總信息:(一)總信息:(一)總信息: 水平力與整體坐標夾角(度) 0.00 混凝土容重(kN/m3) 25.00 鋼材容重(kN/m3) 78.00 裙房層數 0 轉換層所在層號 0 嵌固端所在層號 1 地上部分層數 2 地下室層數 0 墻元細分最大控制長度(m) 1.00 彈性板細分最大控制長度(m) 1.00 轉換層指定為薄弱層 是 墻梁跨中節點作為剛性樓板從節點 是 高位轉換結構等效側向剛度比計算 傳統方法 墻傾覆力矩計算方法 考慮墻的所有內力貢獻 考慮梁板頂面對齊 否 構件偏心方式 傳統移動節點方式 結構材料信息 鋼筋混凝土結構 結構體系 框架結構 恒活荷載計算信息 模擬施工加載 3 風荷載計算信息 計算水平風荷載 地震作用計算信息 計算水平地震作用 結構所在地區 廣東 規定水平力的確定方式 樓層剪力差方法(規范方法) 墻梁轉框架梁的控制跨高比(0=不轉) 0.00 框架連梁按殼元計算控制跨高比 0.00 扣除構件重疊質量和重量 是 剛性樓板假定計算信息 整體指標計算采用強剛,其他指標采用非強剛 樓梯計算信息 不帶樓梯進行計算 采用指定的剛重比計算模型 否 墻柱剛度折減系數 1.00 自動計算現澆樓板自重 是 樓板按有限元方式進行面外設計 否 剪力墻設計是否考慮端柱 否 (二)高級參數:(二)高級參數:(二)高級參數:(二)高級參數:
位移指標統計時考慮斜柱(僅限小于“支 撐臨界角”的斜柱) 否 按框架梁建模的連梁混凝土等級默認同墻 否
二道防線調整時,調整與框架柱相連的框 架梁端彎矩、剪力 是 采用自定義位移指標統計節點范圍 否 薄弱層地震內力調整時不放大構件軸力 放大 剪切剛度計算時考慮柱剛域影響 否 (三)控制信息:(三)控制信息:(三)控制信息:(三)控制信息: 計算軟件信息 64位 線性方程組的解法 Pardiso 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總剛分析方法 位移輸出方式 簡化輸出 吊車荷載計算 否 CABR-PKPM - 3 - 生成傳給基礎的剛度 否 采用自定義范圍統計指標 否 (四)風荷載信息:(四)風荷載信息:(四)風荷載信息:(四)風荷載信息: 地面粗糙度類別 B 修正后的基本風壓(kN/m2) 0.60 X向結構基本周期(秒) 0.44 Y向結構基本周期(秒) 0.44 風荷載作用下結構的阻尼比(%) 5.00 承載力設計時風荷載效應放大系數 1.00 用于舒適度驗算的風壓(kN/m2) 0.60 用于舒適度驗算的結構阻尼比(%) 2.00 考慮順風向風振影響 是 考慮橫風向風振影響 否 考慮扭轉風振影響 否 水平風體型系數: 體型分段數 1 第一段: 最高層號 2 X向體型系數 1.30 Y向體型系數 1.30 設縫多塔背風面體型系數 0.50 (五)地震信息:(五)地震信息:(五)地震信息:(五)地震信息: 結構規則性信息 不規則 設防地震分組 第一組 設防烈度 6(0.05g) 場地類別 II 類 砼框架抗震等級 4 四級 剪力墻抗震等級 4 四級 鋼框架抗震等級 4 四級 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 不改變 懸挑梁默認取框梁抗震等級 否 按主振型確定地震內力符號 否
按抗規(6.1.3-3)降低嵌固端以下抗震構 造措施的抗震等級 否
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底部加強區剪力墻抗 震等級自動提高一級(高規表3.9.3、表 3.9.4) 是 程序自動考慮最不利水平地震作用 否 考慮雙向地震作用 否 考慮偶然偏心 是 考慮偶然偏心的方式 相對于回轉半徑的偶然偏心 相對于回轉半徑的偶然偏心 0.173 重力荷載代表值的活載組合值系數 0.50 周期折減系數 0.70 特征周期(秒) 0.35 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 0.0400
用于12層以下規則砼框架結構薄弱層驗算 的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 0.2800 結構阻尼比選取方法 全樓統一 結構的阻尼比(%) 5.00 特征值分析參數: 分析類型 子空間迭代法 計算振型個數 9 斜交抗側力構件方向附加地震數 0 同時考慮相應角度的風荷載 否 是否采用自定義地震影響系數曲線 否 指定的隔震層個數 0 阻尼比確定方法 強制解耦 最大附加阻尼比 0.50 迭代確定等效剛度和等效阻尼比 否 (六)活荷信息:(六)活荷信息:(六)活荷信息:(六)活荷信息: 樓面活荷載折減方式 傳統方式 柱、墻設計時活荷載 不折減 傳給基礎的活荷載 折減 柱、墻、基礎活荷載折減系數: 計算截面以上層數 折減系數 1 1.00 2-3 0.85 4-5 0.70 6-8 0.65 9-20 0.60 20層以上 0.55 梁樓面活荷載折減設置 不折減 梁活荷不利布置的最高層號 2 墻、柱設計時消防車荷載 折減 梁設計時消防車荷載 折減 (七)調整信息:(七)調整信息:(七)調整信息:(七)調整信息: CABR-PKPM - 4 - 梁活荷載內力放大系數 1.00 梁扭矩折減系數 0.40 托墻梁剛度放大系數 1.00 支撐臨界角(度) 20.00 梁端負彎矩調幅系數 0.85 梁端彎矩調幅方法 通過豎向構件判斷調幅梁支座 地震作用下連梁剛度折減系數 0.60 風荷載作用下的連梁剛度折減系數 1.00 柱實配鋼筋超配系數 1.15 墻實配鋼筋超配系數 1.15 梁剛度放大系數按2010規范取值 是 梁剛度放大系數按主梁計算 否
自動考慮抗震規范(5.2.5)條(剪重比調 整) 按抗震規范(5.2.5)調整各樓層地震內力 扭轉效應是否明顯 否 弱軸方向動位移比例(0-1) 0.00 強軸方向動位移比例(0-1) 0.00 薄弱層調整: 按剛度比判斷薄弱層的方式 按抗規和高規從嚴判斷 受剪承載力突變形成的薄弱層自動進行調整否 指定的薄弱層個數 0 薄弱層地震內力放大系數 1.25 地震作用調整: 全樓地震作用放大系數 1.00 二道防線調整: 考慮雙向地震時內力調整方式 先考慮雙向地震再調整 0.2V0分段調整方法 規范方法 alpha 0.20 beta 1.50 調整分段數 0 調整系數上限 2.00 調整與框支柱相連的梁的內力 否 框支柱調整系數上限 5.00 指定的加強層個數 0
采用SAUSAGE-Design計算的連梁剛度折減 系數 否 計算地震位移時不考慮連梁剛度折減 否 鋼管束墻混凝土剛度折減系數 1.00
轉換結構構件(三、四級)的水平地震作 用效應放大系數 1.00 (八)設計信息:(八)設計信息:(八)設計信息:(八)設計信息: 結構重要性系數 1.00 鋼構件截面凈毛面積比 0.85 梁按壓彎計算的最小軸壓比 0.15 梁按拉彎計算的最小軸拉比 0.15 鋼梁寬厚比等級 S4 鋼柱寬厚比等級 S4 軸壓比計算時考慮活荷載折減 是
鋼構件材料強度執行《高鋼規》JGJ 99-2015 是
執行《高鋼規》JGJ 99-2015第7.3.9條和 7.4.1條(長細比、寬厚比) 否 框架梁端配筋考慮受壓鋼筋 是
結構中的框架部分軸壓比限值按照純框架 結構的規定采用 否
剪力墻構造邊緣構件的設計執行高規 7.2.16-4條的較高配筋要求 是
當邊緣構件軸壓比小于抗規6.4.5條規定的 限值時一律設置構造邊緣構件 是 按混凝土規范B.0.4條考慮柱二階效應 否 梁按高規5.2.3-4條進行簡支梁控制 主梁、次梁均執行此條 主梁進行簡支梁控制的處理方法 分段計算 梁保護層厚度(mm) 20.00 柱保護層厚度(mm) 20.00 梁柱重疊部分簡化為剛域: 梁端簡化為剛域 是 柱端簡化為剛域 是 是否考慮鋼梁剛域 否 鋼柱計算長度系數: X向: 有側移 Y向: 有側移 自動考慮有無側移 否 柱配筋計算原則 按單偏壓計算 柱雙偏壓配筋方式 普通方式 柱剪跨比計算原則 簡化方式(H/2h0) 簡化方式(H/2h0) 否 過渡層信息: 過渡層個數 0 結構內力分析方法 一階彈性設計方法 二階效應計算方法 不考慮 柱長度系數置1.0 否 CABR-PKPM - 5 - 考慮結構整體缺陷 否 考慮結構構件缺陷 否 柱、支撐按新鋼標5.5.7-2進行穩定驗算 否 墻柱配筋采用考慮翼緣共同工作的設計方法否
執行《混規》GB50010-2010第9.2.6.1條有 關規定 否
執行《混規》GB50010-2010第11.3.7條有 關規定 否 圓鋼管混凝土構件設計執行規范 高規(JGJ 3-2010) 方鋼管混凝土構件設計執行規范 矩形鋼管砼規程(CECS 159:2004) 型鋼混凝土構件設計執行規范 型鋼砼組合結構規程(JGJ 138-2001) 異形柱設計執行規范 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JGJ149-2017) 鋼結構設計執行規范 《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2017
執行《裝配式剪力墻結構設計規程》 DB11/1003-2013 否 執行《建筑結構可靠性統一設計標準》 是 (九)配筋信息:(九)配筋信息:(九)配筋信息:(九)配筋信息: 鋼筋級別: 梁主筋級別 HRB400[400] 梁箍筋級別 HPB300[270] 柱主筋級別 HRB400[400] 柱箍筋級別 HPB300[270] 墻主筋級別 HRB400[400] 墻水平分布筋級別 HPB300[270] 墻豎向分布筋級別 HPB300[270] 邊緣構件箍筋級別 HPB300[270] 板主筋級別 HRB400[400] 箍筋間距: 梁箍筋間距(mm) 100.00 柱箍筋間距(mm) 100.00 墻水平分布筋間距(mm) 200.00 墻分布筋配筋率: 墻豎向分布筋配筋率(%) 0.30 墻最小水平分布筋配筋率(%) 0.00
梁抗剪配筋采用交叉斜筋方式時,箍筋與 對角斜筋的配筋強度比 1.00 HRB500軸心受壓強度取400N/mm2 是 (十)荷載組合:(十)荷載組合:(十)荷載組合:(十)荷載組合: 地震與風同時組合 否 考慮豎向地震為主的組合 否 普通風與特殊風同時進行組合 否 屋面活荷載、雪荷載和風荷載組合原則 屋面活荷載、風荷載和雪荷載同時進行組合 溫度作用考慮風荷載參與組合的組合值系數0.00 砼構件溫度效應折減系數 0.30 水平地震作用分項系數γEh(主控) 1.30 水平地震作用分項系數γEh(非主控) 0.50 荷載組合方式 采用默認組合 (十一)地下室信息:(十一)地下室信息:(十一)地下室信息:(十一)地下室信息: 室外地面與結構最底部的高差(單位m) 0.00 x向土層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值) 3.00 y向土層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值) 3.00 x向地面處回填土剛度折減系數 0.00 y向地面處回填土剛度折減系數 0.00 地下室外墻側水土壓力參數: 回填土容重(kN/m3) 18.00 室外地坪標高(m) -0.35 回填土側壓力系數 0.50 地下水位標高(m) -20.00 回填土飽和容重(kN/m2) 25.00 室外地面附加荷載(kN/m2) 0.00 水土側壓計算 水土分算 水壓力年限調整系數 1.00 人防設計信息: 人防地下室總層數 0 面外設計方法 有限元方法 豎向配筋方式 純彎 外墻縱筋保護層厚度(mm) 35.00 內墻縱筋保護層厚度(mm) 35.00 (十二)廣東規程:(十二)廣東規程:(十二)廣東規程:(十二)廣東規程: 結構高度 A級 框架梁附加彎矩調整系數 1.00
0.2V0調整時,調整與框架柱相連的框架梁 端彎矩、剪力 是 (十三)性能設計:(十三)性能設計:(十三)性能設計:(十三)性能設計: 按照高規方法進行性能設計 不考慮 CABR-PKPM - 6 - (十四)其他重要參數:(十四)其他重要參數:(十四)其他重要參數:(十四)其他重要參數: 主控自由度總數 159 主控自由度總數 159 (十五)其他重要參數:(十五)其他重要參數:(十五)其他重要參數:(十五)其他重要參數: 主控自由度總數 159 主控自由度總數 159 2. 樓層信息2. 樓層信息2. 樓層信息2. 樓層信息 表3-1 構件材料 層號
梁 柱(含支撐) 墻 數量 材料 數量 材料 數量 材料 1,2 34 C30 10 C30 表3-2 梁柱板鋼筋強度及保護層厚度 層號 柱縱筋 柱箍筋
柱保護層厚 度
梁縱筋 梁箍筋 梁保護層厚 度
樓板鋼筋 1,2 400 270 20 400 270 20 400 注: 保護層厚度單位為mm 表中為鋼筋強度設計值,選擇中、大震不屈服設計時,程序自動采用材料強度標準值進行計 算。 表3-3 墻鋼筋強度
層號 墻主筋 墻水平分布筋 墻豎向分布筋 邊緣構件箍筋 1,2 400 270 270 270 表中為鋼筋強度設計值,選擇中、大震不屈服設計時,程序自動采用材料強度標準值進行計 算。 表3-4 墻分布筋配筋率
層號 最小水平分布筋配筋率(%) 墻豎向分布筋配筋率(%) 1,2 0.00% 0.30% 圖3-1 全樓構件材料簡圖 3. 各層等效尺寸3. 各層等效尺寸3. 各層等效尺寸3. 各層等效尺寸 表3-5 各層等效尺寸(單位:m,m^2) 層號 層高 累計層高 面積 形心X,Y 等效寬B 等效高H
最大寬 BMAX 最小寬 BMIN
2 3.500 7.000 141.60 10.09,8.20 12.00 11.80 12.00 11.80 1 3.500 3.500 109.36 10.09,8.49 11.69 9.30 11.69 9.30 4. 層塔屬性4. 層塔屬性4. 層塔屬性4. 層塔屬性 表3-6 樓層屬性表 層號
約束邊緣 構件層
過渡層 底部加強 區樓層
轉換層 加強層 薄弱層 頂部小塔 樓 輸出位移 比
結構鏤空 2 √ √ 1 √ √ √ 四. 工況和組合四. 工況和組合四. 工況和組合四. 工況和組合 1. 工況設定1. 工況設定1. 工況設定1. 工況設定 表4-1 工況設定 CABR-PKPM - 7 - 工況編號 工況簡稱 工況詳稱 工況1 DL 恒荷載 工況2 LL 活荷載 工況3 EXP X向正偏心地震 工況4 EXM X向負偏心地震 工況5 EYP Y向正偏心地震 工況6 EYM Y向負偏心地震 工況7 WX X向風荷載 工況8 WY Y向風荷載 工況9 LL2 考慮不利布置的活荷載(負包絡) 工況10 LL3 考慮不利布置的活荷載(正包絡) 工況11 LX X向靜震(規定水平力) 工況12 LY Y向靜震(規定水平力) 工況13 PX X向正偏心靜震(規定水平力) 工況14 MX X向負偏心靜震(規定水平力) 工況15 PY Y向正偏心靜震(規定水平力) 工況16 MY Y向負偏心靜震(規定水平力) 工況17 U01 土壓力 工況18 U02 水壓力 工況19 EX X向地震 工況20 EY Y向地震 2. 工況信息2. 工況信息2. 工況信息2. 工況信息 表4-2 永久荷載信息
工況名稱 分項系數 分項系數(有利) 重力荷載代表值系數 恒荷載 1.30 1.00 1.00 土壓力 1.30 1.00 0.00 表4-3 可變荷載信息 工況名稱 分項系數 抗震組合值系數 組合值系數
重力荷載代表值系 數
活荷載 1.50 -- 0.70 0.50 風荷載 1.50 0.20 0.60 0.00 水壓力 1.50 -- 0.70 0.00 表4-4 地震作用信息
工況名稱 分項系數(主控) 分項系數(非主控) 水平地震 1.30 0.50 3. 構件內力基本組合系數3. 構件內力基本組合系數3. 構件內力基本組合系數3. 構件內力基本組合系數 U01: 土壓力 U02: 水壓力 DL: 恒荷載 LL: 活荷載 WL: 風荷載 EH: 水平地震 表4-5 工況組合原則
編號 組合 1 1.30*DL 1.50*LL 2 1.00*DL 1.50*LL 3 1.30*DL 1.50*WL 4 1.30*DL -1.50*WL 5 1.00*DL 1.50*WL 6 1.00*DL -1.50*WL 7 1.30*DL 1.50*LL 0.90*WL 8 1.30*DL 1.50*LL -0.90*WL 9 1.30*DL 1.05*LL 1.50*WL 10 1.30*DL 1.05*LL -1.50*WL 11 1.00*DL 1.50*LL 0.90*WL 12 1.00*DL 1.50*LL -0.90*WL 13 1.00*DL 1.05*LL 1.50*WL 14 1.00*DL 1.05*LL -1.50*WL 15 1.20*DL 0.60*LL 1.30*EH 16 1.20*DL 0.60*LL -1.30*EH 17 1.00*DL 0.50*LL 1.30*EH 18 1.00*DL 0.50*LL -1.30*EH 19 1.30*DL 1.50*LL 1.30*U01 五. 質量信息五. 質量信息五. 質量信息五. 質量信息 1. 結構質量分布1. 結構質量分布1. 結構質量分布1. 結構質量分布 根據《高規》3.5.6條的規定,樓層質量沿高度宜均勻分布,樓層質量不宜大于相鄰下部樓層根據《高規》3.5.6條的規定,樓層質量沿高度宜均勻分布,樓層質量不宜大于相鄰下部樓層根據《高規》3.5.6條的規定,樓層質量沿高度宜均勻分布,樓層質量不宜大于相鄰下部樓層根據《高規》3.5.6條的規定,樓層質量沿高度宜均勻分布,樓層質量不宜大于相鄰下部樓層 的1.5倍。結構全部樓層滿足規范要求。的1.5倍。結構全部樓層滿足規范要求。的1.5倍。結構全部樓層滿足規范要求。的1.5倍。結構全部樓層滿足規范要求。
表5-1 質量分布 層號 恒載質量(t) 活載質量(t) 層質量(t) 質量比 2 177.9 3.5 181.4 1.00 1 171.5 9.6 181.1 1.00 恒載產生的總質量 (t): 349.438 活載產生的總質量 (t): 13.098 CABR-PKPM - 8 - 結構的總質量 (t): 362.536 恒載產生的總質量包括結構自重和外加恒載 結構總質量包括恒載、活載產生的質量和附加質量以及自定義工況荷載產生的質量 活載產生的總質量、自定義工況荷載產生的總質量和結構的總質量是活載折減后的結果 (1t = 1000kg) 下表中質量比的計算方法為“本層單位面積質量與上層單位面積質量比值”和“本層單位面積下表中質量比的計算方法為“本層單位面積質量與上層單位面積質量比值”和“本層單位面積下表中質量比的計算方法為“本層單位面積質量與上層單位面積質量比值”和“本層單位面積下表中質量比的計算方法為“本層單位面積質量與上層單位面積質量比值”和“本層單位面積 質量與下層單位面積質量比值”的大值。該方法的判斷依據《廣東省實施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質量與下層單位面積質量比值”的大值。該方法的判斷依據《廣東省實施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質量與下層單位面積質量比值”的大值。該方法的判斷依據《廣東省實施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質量與下層單位面積質量比值”的大值。該方法的判斷依據《廣東省實施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 技術規范》(JGJ3-2002)補充規范(DBJ/T 15-46-2005)第2.3.6條。當某層單位面積的質量平均技術規范》(JGJ3-2002)補充規范(DBJ/T 15-46-2005)第2.3.6條。當某層單位面積的質量平均技術規范》(JGJ3-2002)補充規范(DBJ/T 15-46-2005)第2.3.6條。當某層單位面積的質量平均技術規范》(JGJ3-2002)補充規范(DBJ/T 15-46-2005)第2.3.6條。當某層單位面積的質量平均 分布密度為相鄰層的1.5倍以上時,稱為質量沿豎向分布特別不均勻。需注意,最新的廣東省標分布密度為相鄰層的1.5倍以上時,稱為質量沿豎向分布特別不均勻。需注意,最新的廣東省標分布密度為相鄰層的1.5倍以上時,稱為質量沿豎向分布特別不均勻。需注意,最新的廣東省標分布密度為相鄰層的1.5倍以上時,稱為質量沿豎向分布特別不均勻。需注意,最新的廣東省標 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 15-92-2013)已取消此項規定,因此,此項輸出結果僅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 15-92-2013)已取消此項規定,因此,此項輸出結果僅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 15-92-2013)已取消此項規定,因此,此項輸出結果僅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 15-92-2013)已取消此項規定,因此,此項輸出結果僅 供參考。供參考。供參考。供參考。
表5-2 各樓層的單位面積質量分布 層號
單位面積質量(kg/ m^2)
單位面積質量比 2 1281.3 1.00 1 1656.1 1.29 圖5-1 恒載,活載,層質量分布曲線 圖5-2 質量比分布曲線 圖5-3 單位面積質量分布曲線 CABR-PKPM - 9 - 圖5-4 單位面積質量比分布曲線 2. 各層剛心、偏心率信息2. 各層剛心、偏心率信息2. 各層剛心、偏心率信息2. 各層剛心、偏心率信息 Xstif、Ystif(m): Xstif、Ystif(m): Xstif、Ystif(m): Xstif、Ystif(m): 剛心的 X,Y 坐標值 Alf(Degree): Alf(Degree): Alf(Degree): Alf(Degree): 層剛性主軸的方向 Eex、Eey: Eex、Eey: Eex、Eey: Eex、Eey: X,Y 方向的偏心率
表5-4 各層剛心、偏心率信息 層號 Xstif Ystif Alf Eex Eey 2 10.12 8.31 45.00 0.70% 1.69% 1 10.12 8.31 45.00 1.44% 3.26% 六. 荷載信息六. 荷載信息六. 荷載信息六. 荷載信息 1. 風荷載信息1. 風荷載信息1. 風荷載信息1. 風荷載信息 風壓單位: kN/m2 迎風面積單位: m2 本層風荷、樓層剪力單位:kN 樓層彎矩單位: kN.m
表6-1 X向順風向風荷載信息 層號 本層風荷 樓層剪力 樓層彎矩 2 55.4 55.4 193.9 1 44.4 99.8 543.2 表6-2 Y向順風向風荷載信息
層號 本層風荷 樓層剪力 樓層彎矩 2 55.2 55.2 193.1 1 44.4 99.6 541.5 圖6-1 順風向樓層剪力簡圖 CABR-PKPM - 10 - 圖6-2 順風向樓層彎矩簡圖 七. 立面規則性七. 立面規則性七. 立面規則性七. 立面規則性 1. 樓層側向剪切剛度1. 樓層側向剪切剛度1. 樓層側向剪切剛度1. 樓層側向剪切剛度 Ratx,Raty(剛度比): Ratx,Raty(剛度比): Ratx,Raty(剛度比): Ratx,Raty(剛度比): X,Y 方向本層塔剪切剛度與下一層相應塔剪切剛度的比值
表7-1 樓層側向剪切剛度比
層號 Ratx Raty 1,2 1.00 1.00 圖7-1 多方向剛度比簡圖 2. [樓層剪力/層間位移]剛度(強剛)2. [樓層剪力/層間位移]剛度(強剛)2. [樓層剪力/層間位移]剛度(強剛)2. [樓層剪力/層間位移]剛度(強剛) 《廣東高規》3.5.2條規定:抗震設計時,當地下室頂板為計算嵌固端時,首層側向剛度不宜 《廣東高規》3.5.2條規定:抗震設計時,當地下室頂板為計算嵌固端時,首層側向剛度不宜 《廣東高規》3.5.2條規定:抗震設計時,當地下室頂板為計算嵌固端時,首層側向剛度不宜 《廣東高規》3.5.2條規定:抗震設計時,當地下室頂板為計算嵌固端時,首層側向剛度不宜 小于相鄰上一層的1.5倍。結構的樓層側向剛度不宜小于相鄰上層樓層側向剛度的90%;小于相鄰上一層的1.5倍。結構的樓層側向剛度不宜小于相鄰上層樓層側向剛度的90%;小于相鄰上一層的1.5倍。結構的樓層側向剛度不宜小于相鄰上層樓層側向剛度的90%;小于相鄰上一層的1.5倍。結構的樓層側向剛度不宜小于相鄰上層樓層側向剛度的90%;結構有結構有結構有結構有 些樓層側向剛度比不滿足規范要求,具體見下表剛度比2。些樓層側向剛度比不滿足規范要求,具體見下表剛度比2。些樓層側向剛度比不滿足規范要求,具體見下表剛度比2。些樓層側向剛度比不滿足規范要求,具體見下表剛度比2。 《抗規》3.4.3-2條對于側向剛度不規則的定義為:該層的側向剛度小于相鄰上一層的70%, 《抗規》3.4.3-2條對于側向剛度不規則的定義為:該層的側向剛度小于相鄰上一層的70%, 《抗規》3.4.3-2條對于側向剛度不規則的定義為:該層的側向剛度小于相鄰上一層的70%, 《抗規》3.4.3-2條對于側向剛度不規則的定義為:該層的側向剛度小于相鄰上一層的70%, 或小于其上相鄰三個樓層側向剛度平均值的80%;或小于其上相鄰三個樓層側向剛度平均值的80%;或小于其上相鄰三個樓層側向剛度平均值的80%;或小于其上相鄰三個樓層側向剛度平均值的80%;結構并無側向剛度不規則的情況。結構并無側向剛度不規則的情況。結構并無側向剛度不規則的情況。結構并無側向剛度不規則的情況。 Ratx1,Raty1(剛度比1):Ratx1,Raty1(剛度比1):Ratx1,Raty1(剛度比1):Ratx1,Raty1(剛度比1):X、Y 方向本層塔側移剛度與上一層相應塔側移剛度70%的比值或上三 層平均側移剛度80%的比值中之較小值(按抗規3.4.3;高規3.5.2-1) Ratx2,Raty2(剛度比2):Ratx2,Raty2(剛度比2):Ratx2,Raty2(剛度比2):Ratx2,Raty2(剛度比2):X、Y 方向本層塔側移剛度與本層層高的乘積與上一層相應塔側移剛 度與上層層高的乘積的比值(高規3.5.2-2)
表7-2 樓層剛度比 層號 Ratx1 Raty1 Ratx2 Raty2 Rat2_min 2 1.00 1.00 1.00 1.00 1.00 1 1.94 1.90 *1.36* *1.33* 1.50 CABR-PKPM - 11 - 圖7-2 多方向剛度比1簡圖 3. 各樓層受剪承載力3. 各樓層受剪承載力3. 各樓層受剪承載力3. 各樓層受剪承載力 《高規》3.5.3條規定:A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宜小于其相鄰《高規》3.5.3條規定:A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宜小于其相鄰《高規》3.5.3條規定:A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宜小于其相鄰《高規》3.5.3條規定:A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宜小于其相鄰 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80%,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65%;B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80%,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65%;B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80%,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65%;B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80%,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65%;B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 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75%。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75%。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75%。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75%。 結構設定的限值是80.00%。并無樓層承載力突變的情況結構設定的限值是80.00%。并無樓層承載力突變的情況結構設定的限值是80.00%。并無樓層承載力突變的情況結構設定的限值是80.00%。并無樓層承載力突變的情況 Vx(kN)、Vy(kN): Vx(kN)、Vy(kN): Vx(kN)、Vy(kN): Vx(kN)、Vy(kN): 樓層受剪承載力(X、Y方向) Vx/Vxp、Vy/Vyp: Vx/Vxp、Vy/Vyp: Vx/Vxp、Vy/Vyp: Vx/Vxp、Vy/Vyp: 本層與上層樓層承載力的比值(X,Y方向)
表7-3 各樓層受剪承載力及承載力比值 層號 Vx(kN) Vy(kN) Vx/Vxp Vy/Vyp 比值判斷 2 695.16 720.47 1.00 1.00 滿足 1 895.72 990.47 1.29 1.37 滿足 圖7-3 多方向受剪承載力比簡圖 4. 樓層薄弱層調整系數4. 樓層薄弱層調整系數4. 樓層薄弱層調整系數4. 樓層薄弱層調整系數 用戶指定的薄弱層:用戶指定的薄弱層:用戶指定的薄弱層:用戶指定的薄弱層:在參數及多塔定義中指定的薄弱層 軟弱層: 軟弱層: 軟弱層: 軟弱層: 剛度比不滿足規范要求的樓層 (剛度比判斷方式: 抗規和高規從嚴判斷) (軟弱層判斷原則:“樓層剪力/層間位移”剛度的剛度比1及剛度比2) 薄弱層: 薄弱層: 薄弱層: 薄弱層: 受剪承載力不滿足規范要求的樓層 C_def: C_def: C_def: C_def: 默認的薄弱層調整系數(綜合以上三項判斷得到) C_user: C_user: C_user: C_user: 用戶定義的薄弱層調整系數 C_final: C_final: C_final: C_final: 程序綜合判斷最終采用的薄弱層調整系數
表7-4 薄弱層調整系數 層號 方向
用戶指定薄 弱層
軟弱層 薄弱層 C_def C_user C_final 2 X,Y 1.00 1.00 1 X,Y √ 1.25 1.25 八. 抗震分析及調整八. 抗震分析及調整八. 抗震分析及調整八. 抗震分析及調整 1. 結構周期及振型方向1. 結構周期及振型方向1. 結構周期及振型方向1. 結構周期及振型方向 CABR-PKPM - 12 - 地震作用的最不利方向角: -7.58度
表8-1 結構周期及振型方向 振型號 周期(s)
方向角 (度)
類型 扭振成份 X側振成份Y側振成份 總側振成 份
阻尼比 1 0.4045 173.41 X 0% 99% 1% 100% 5.00% 2 0.4004 83.45 Y 3% 1% 96% 97% 5.00% 3 0.3731 80.70 T 97% 0% 3% 3% 5.00% 4 0.1333 3.99 X 3% 97% 0% 97% 5.00% 5 0.1311 94.52 Y 1% 1% 99% 99% 5.00% 6 0.1167 36.80 T 98% 1% 1% 2% 5.00% 7 0.0976 4.11 T 99% 1% 0% 1% 5.00% 8 0.0865 0.00 T 100% 0% 0% 0% 5.00% 9 0.0856 179.17 T 100% 0% 0% 0% 5.00% 圖8-1 1-8振型周期簡圖 注: 圖中藍色表示側振成份,紅色表示扭振成份. 2. 結構周期及振型方向(強剛)2. 結構周期及振型方向(強剛)2. 結構周期及振型方向(強剛)2. 結構周期及振型方向(強剛) 表8-2 結構周期及振型方向(強剛)
振型號 周期(s) 方向角(度) 類型 扭振成份 X側振成份 Y側振成份 總側振成份 1 0.4045 173.11 X 0% 98% 1% 100% 2 0.4004 83.38 Y 3% 1% 96% 97% 振型號 周期(s) 方向角(度) 類型 扭振成份 X側振成份 Y側振成份 總側振成份 3 0.3730 73.37 T 97% 0% 3% 3% 4 0.1321 3.28 X 1% 99% 0% 99% 5 0.1311 93.62 Y 0% 0% 99% 100% 6 0.1148 34.39 T 99% 1% 0% 1% 圖8-2 1-8振型周期簡圖 注: 圖中藍色表示側振成份,紅色表示扭振成份. 3. 各地震方向參與振型的有效質量系數3. 各地震方向參與振型的有效質量系數3. 各地震方向參與振型的有效質量系數3. 各地震方向參與振型的有效質量系數 表8-3 各地震方向參與振型的有效質量系數
振型號 EX EY 振型號 EX EY 1 90.12% 1.21% 2 1.10% 87.85% 3 0.16% 2.48% 4 8.31% 0.04% 5 0.06% 8.37% 6 0.12% 0.06% 7 0.06% 0.00% 8 0.00% 0.00% 9 0.05% 0.00% 根據《高規》5.1.13條,各振型的參與質量之和不應小于總質量的90%。根據《高規》5.1.13條,各振型的參與質量之和不應小于總質量的90%。根據《高規》5.1.13條,各振型的參與質量之和不應小于總質量的90%。根據《高規》5.1.13條,各振型的參與質量之和不應小于總質量的90%。 第 1 地震方向 EX 的有效質量系數為 99.96%,參與振型足夠 第 2 地震方向 EY 的有效質量系數為 100.00%,參與振型足夠 CABR-PKPM - 13 - 4. 地震作用下結構剪重比及其調整4. 地震作用下結構剪重比及其調整4. 地震作用下結構剪重比及其調整4. 地震作用下結構剪重比及其調整 Vx,Vy(kN): Vx,Vy(kN): Vx,Vy(kN): Vx,Vy(kN): 地震作用下結構樓層的剪力 RSW: RSW: RSW: RSW: 剪重比 Coef1: Coef1: Coef1: Coef1: 用戶定義的剪重比調整系數 Coef2: Coef2: Coef2: Coef2: 按抗規(5.2.5)條計算的剪重比調整系數 Coef_RSWx,Coef_RSWy: Coef_RSWx,Coef_RSWy: Coef_RSWx,Coef_RSWy: Coef_RSWx,Coef_RSWy: 程序綜合考慮最終采用的剪重比調整系數(如果用戶定義了則采用用 戶定義值) 根據《抗規》5.2.5條規定,6度(0.05g)設防地區,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為0.04,X向樓層根據《抗規》5.2.5條規定,6度(0.05g)設防地區,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為0.04,X向樓層根據《抗規》5.2.5條規定,6度(0.05g)設防地區,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為0.04,X向樓層根據《抗規》5.2.5條規定,6度(0.05g)設防地區,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為0.04,X向樓層 剪重比不應小于0.80%。剪重比不應小于0.80%。剪重比不應小于0.80%。剪重比不應小于0.80%。 由下表可見, X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由下表可見, X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由下表可見, X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由下表可見, X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
表8-4 EX工況下指標 層號 Vx(kN) RSW Coef1 Coef2 Coef_RSWx 2 87.5 4.82% 1.00 1.00 1 133.0 3.67% 1.00 1.00 根據《抗規》5.2.5條規定,6度(0.05g)設防地區,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為0.04,Y向樓層根據《抗規》5.2.5條規定,6度(0.05g)設防地區,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為0.04,Y向樓層根據《抗規》5.2.5條規定,6度(0.05g)設防地區,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為0.04,Y向樓層根據《抗規》5.2.5條規定,6度(0.05g)設防地區,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為0.04,Y向樓層 剪重比不應小于0.80%。剪重比不應小于0.80%。剪重比不應小于0.80%。剪重比不應小于0.80%。 由下表可見, Y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由下表可見, Y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由下表可見, Y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由下表可見, Y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
表8-5 EY工況下指標 層號 Vy(kN) RSW Coef1 Coef2 Coef_RSWy 2 86.8 4.78% 1.00 1.00 1 132.1 3.64% 1.00 1.00 圖8-3 地震各工況樓層剪力簡圖 圖8-4 地震各工況剪重比簡圖 CABR-PKPM - 14 - 圖8-5 地震各工況最終采用的剪重比調整系數簡圖 九. 結構體系指標及二道防線調整九. 結構體系指標及二道防線調整九. 結構體系指標及二道防線調整九. 結構體系指標及二道防線調整 1. 豎向構件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規方式)1. 豎向構件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規方式)1. 豎向構件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規方式)1. 豎向構件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規方式) 表9-1 X向靜震工況下的傾覆力矩及百分比(單位 kN.m)
層號 框架柱 短肢墻 普通墻 斜撐 總彎矩 2
306.2 (100.0%)
0.0(0.0%) 0.0(0.0%) 0.0(0.0%) 306.2 1
771.6 (100.0%)
0.0(0.0%) 0.0(0.0%) 0.0(0.0%) 771.6 表9-2 Y向靜震工況下的傾覆力矩及百分比(單位 kN.m)
層號 框架柱 短肢墻 普通墻 斜撐 總彎矩 2
303.7 (100.0%)
0.0(0.0%) 0.0(0.0%) 0.0(0.0%) 303.7 1
766.1 (100.0%)
0.0(0.0%) 0.0(0.0%) 0.0(0.0%) 766.1 圖9-1 X向靜震下傾覆力矩簡圖 圖9-2 Y向靜震下傾覆力矩簡圖 CABR-PKPM - 15 - 2. 豎向構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2. 豎向構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2. 豎向構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2. 豎向構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 表9-3 X向地震工況下的剪力及百分比(單位 kN)
層號 框架柱 墻及支撐 總剪力 2 87.5 (100.0%)
0.0(0.0%) 87.5 1
133.0 (100.0%)
0.0(0.0%) 133.0 表9-4 Y向地震工況下的剪力及百分比(單位 kN)
層號 框架柱 墻及支撐 總剪力 2 86.8 (100.0%)
0.0(0.0%) 86.8 1
132.1 (100.0%)
0.0(0.0%) 132.1 圖9-3 X向地震下剪力簡圖 圖9-4 Y向地震下剪力簡圖 十. 變形驗算十. 變形驗算十. 變形驗算十. 變形驗算 1. 普通結構樓層位移指標統計1. 普通結構樓層位移指標統計1. 普通結構樓層位移指標統計1. 普通結構樓層位移指標統計 根據《高規》3.7.3條規定:對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結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風荷載或多根據《高規》3.7.3條規定:對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結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風荷載或多根據《高規》3.7.3條規定:對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結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風荷載或多根據《高規》3.7.3條規定:對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結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風荷載或多 遇地震標準值作用下的樓層層間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對于高度不遇地震標準值作用下的樓層層間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對于高度不遇地震標準值作用下的樓層層間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對于高度不遇地震標準值作用下的樓層層間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對于高度不 小于250m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結構設定的限小于250m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結構設定的限小于250m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結構設定的限小于250m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結構設定的限 值為1/550,結構所有工況下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范要求。值為1/550,結構所有工況下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范要求。值為1/550,結構所有工況下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范要求。值為1/550,結構所有工況下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范要求。 《抗規》3.4.3-1條對于扭轉不規則的定義為:在規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樓層的最大彈性水平《抗規》3.4.3-1條對于扭轉不規則的定義為:在規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樓層的最大彈性水平《抗規》3.4.3-1條對于扭轉不規則的定義為:在規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樓層的最大彈性水平《抗規》3.4.3-1條對于扭轉不規則的定義為:在規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樓層的最大彈性水平 位移(或層間位移),大于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據《高位移(或層間位移),大于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據《高位移(或層間位移),大于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據《高位移(或層間位移),大于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據《高 規》3.4.5條規定:結構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規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規》3.4.5條規定:結構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規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規》3.4.5條規定:結構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規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規》3.4.5條規定:結構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規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 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 值的1.5倍;B級高度高層建筑、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復雜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5倍;B級高度高層建筑、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復雜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5倍;B級高度高層建筑、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復雜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5倍;B級高度高層建筑、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復雜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 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4倍。結構設定的判斷扭轉不規則的位移比為1.20,位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4倍。結構設定的判斷扭轉不規則的位移比為1.20,位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4倍。結構設定的判斷扭轉不規則的位移比為1.20,位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4倍。結構設定的判斷扭轉不規則的位移比為1.20,位 移比的限值為1.50,結構不屬于扭轉不規則。移比的限值為1.50,結構不屬于扭轉不規則。移比的限值為1.50,結構不屬于扭轉不規則。移比的限值為1.50,結構不屬于扭轉不規則。 所有工況下位移比、層間位移比均滿足規范要求。所有工況下位移比、層間位移比均滿足規范要求。所有工況下位移比、層間位移比均滿足規范要求。所有工況下位移比、層間位移比均滿足規范要求。 表中位移的單位為(mm) CABR-PKPM - 16 - 表10-1 X向正偏心靜震(規定水平力)工況的位移
層號 位移比 層間位移比 1,2 1.07 1.07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位移比 = 1.07(發生在2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比= 1.07(發生在2層1塔) 表10-2 X向負偏心靜震(規定水平力)工況的位移
層號 位移比 層間位移比 1,2 1.08 1.08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位移比 = 1.08(發生在1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比= 1.08(發生在2層1塔) 表10-3 Y向正偏心靜震(規定水平力)工況的位移
層號 位移比 層間位移比 2 1.09 1.09 1 1.10 1.10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位移比 = 1.10(發生在1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比= 1.10(發生在1層1塔) 表10-4 Y向負偏心靜震(規定水平力)工況的位移
層號 位移比 層間位移比 1,2 1.14 1.14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位移比 = 1.14(發生在2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比= 1.14(發生在2層1塔) 表10-5 X向地震工況的位移
層號 最大位移 最大層間位移角 2 2.01 1/3667 1 1.07 1/3267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樓層位移= 2.01(發生在2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角= 1/3267(發生在1層1塔) 表10-6 Y向地震工況的位移
層號 最大位移 最大層間位移角 2 2.06 1/3599 1 1.10 1/3185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樓層位移= 2.06(發生在2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角= 1/3185(發生在1層1塔) 表10-7 X向風荷載工況的位移 層號 最大位移 最大層間位移角 2 1.42 1/5554 1 0.80 1/4374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樓層位移= 1.42(發生在2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角= 1/4374(發生在1層1塔) 表10-8 Y向風荷載工況的位移
層號 最大位移 最大層間位移角 2 1.39 1/5703 1 0.78 1/4476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樓層位移= 1.39(發生在2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角= 1/4476(發生在1層1塔) 圖10-1 位移比簡圖 CABR-PKPM - 17 - 圖10-2 層間位移比簡圖 圖10-3 最大位移簡圖 圖10-4 最大層間位移角簡圖 2. 普通結構樓層位移指標統計(強剛)2. 普通結構樓層位移指標統計(強剛)2. 普通結構樓層位移指標統計(強剛)2. 普通結構樓層位移指標統計(強剛) 根據《高規》3.7.3條規定:對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結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風荷載或多根據《高規》3.7.3條規定:對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結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風荷載或多根據《高規》3.7.3條規定:對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結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風荷載或多根據《高規》3.7.3條規定:對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結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風荷載或多 遇地震標準值作用下的樓層層間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對于高度不遇地震標準值作用下的樓層層間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對于高度不遇地震標準值作用下的樓層層間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對于高度不遇地震標準值作用下的樓層層間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對于高度不 小于250m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結構設定的限小于250m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結構設定的限小于250m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結構設定的限小于250m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結構設定的限 值為1/550,結構所有工況下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范要求。值為1/550,結構所有工況下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范要求。值為1/550,結構所有工況下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范要求。值為1/550,結構所有工況下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范要求。 《抗規》3.4.3-1條對于扭轉不規則的定義為:在規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樓層的最大彈性水平《抗規》3.4.3-1條對于扭轉不規則的定義為:在規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樓層的最大彈性水平《抗規》3.4.3-1條對于扭轉不規則的定義為:在規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樓層的最大彈性水平《抗規》3.4.3-1條對于扭轉不規則的定義為:在規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樓層的最大彈性水平 位移(或層間位移),大于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據《高位移(或層間位移),大于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據《高位移(或層間位移),大于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據《高位移(或層間位移),大于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據《高 規》3.4.5條規定:結構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規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規》3.4.5條規定:結構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規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規》3.4.5條規定:結構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規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規》3.4.5條規定:結構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規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 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 值的1.5倍;B級高度高層建筑、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復雜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5倍;B級高度高層建筑、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復雜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5倍;B級高度高層建筑、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復雜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5倍;B級高度高層建筑、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復雜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 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4倍。結構設定的判斷扭轉不規則的位移比為1.20,位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4倍。結構設定的判斷扭轉不規則的位移比為1.20,位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4倍。結構設定的判斷扭轉不規則的位移比為1.20,位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4倍。結構設定的判斷扭轉不規則的位移比為1.20,位 移比的限值為1.50,結構不屬于扭轉不規則。移比的限值為1.50,結構不屬于扭轉不規則。移比的限值為1.50,結構不屬于扭轉不規則。移比的限值為1.50,結構不屬于扭轉不規則。 所有工況下位移比、層間位移比均滿足規范要求。所有工況下位移比、層間位移比均滿足規范要求。所有工況下位移比、層間位移比均滿足規范要求。所有工況下位移比、層間位移比均滿足規范要求。 表中位移的單位為(mm) 表10-9 X向正偏心靜震(規定水平力)工況的位移 CABR-PKPM - 18 - 層號 位移比 層間位移比 2 1.07 1.07 1 1.06 1.06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位移比 = 1.07(發生在2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比= 1.07(發生在2層1塔) 表10-10 X向負偏心靜震(規定水平力)工況的位移
層號 位移比 層間位移比 2 1.08 1.07 1 1.08 1.08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位移比 = 1.08(發生在1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比= 1.08(發生在1層1塔) 表10-11 Y向正偏心靜震(規定水平力)工況的位移
層號 位移比 層間位移比 2 1.09 1.09 1 1.10 1.10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位移比 = 1.10(發生在1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比= 1.10(發生在1層1塔) 表10-12 Y向負偏心靜震(規定水平力)工況的位移
層號 位移比 層間位移比 2 1.14 1.14 1 1.13 1.13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位移比 = 1.14(發生在2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比= 1.14(發生在2層1塔) 表10-13 X向地震工況的位移
層號 最大位移 最大層間位移角 2 2.01 1/3681 1 1.07 1/3272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樓層位移= 2.01(發生在2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角= 1/3272(發生在1層1塔) 表10-14 Y向地震工況的位移
層號 最大位移 最大層間位移角 2 2.06 1/3611 1 1.10 1/3191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樓層位移= 2.06(發生在2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角= 1/3191(發生在1層1塔) 表10-15 X向風荷載工況的位移
層號 最大位移 最大層間位移角 2 1.40 1/5649 1 0.78 1/4505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樓層位移= 1.40(發生在2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角= 1/4505(發生在1層1塔) 表10-16 Y向風荷載工況的位移
層號 最大位移 最大層間位移角 2 1.38 1/5735 1 0.77 1/4546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樓層位移= 1.38(發生在2層1塔) 本工況下全樓最大層間位移角= 1/4546(發生在1層1塔) 圖10-5 位移比簡圖 CABR-PKPM - 19 - 圖10-6 層間位移比簡圖 圖10-7 最大位移簡圖 圖10-8 最大層間位移角簡圖 十一. 舒適度驗算十一. 舒適度驗算十一. 舒適度驗算十一. 舒適度驗算 1. 結構頂點風振加速度1. 結構頂點風振加速度1. 結構頂點風振加速度1. 結構頂點風振加速度 根據《高規》3.7.6 條: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層混凝土建筑結構應滿足風振舒適度要根據《高規》3.7.6 條: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層混凝土建筑結構應滿足風振舒適度要根據《高規》3.7.6 條: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層混凝土建筑結構應滿足風振舒適度要根據《高規》3.7.6 條: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層混凝土建筑結構應滿足風振舒適度要 求。在10年一遇的風荷載標準值作用下,結構頂點的順風向和橫風向振動最大加速度計算值對求。在10年一遇的風荷載標準值作用下,結構頂點的順風向和橫風向振動最大加速度計算值對求。在10年一遇的風荷載標準值作用下,結構頂點的順風向和橫風向振動最大加速度計算值對求。在10年一遇的風荷載標準值作用下,結構頂點的順風向和橫風向振動最大加速度計算值對 于住宅、公寓不應超過0.15 m/s2,對于辦公、旅館不應超過0.25 m/s2。于住宅、公寓不應超過0.15 m/s2,對于辦公、旅館不應超過0.25 m/s2。于住宅、公寓不應超過0.15 m/s2,對于辦公、旅館不應超過0.25 m/s2。于住宅、公寓不應超過0.15 m/s2,對于辦公、旅館不應超過0.25 m/s2。 《高鋼規》3.5.5 條規定: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在10年一遇的風荷載《高鋼規》3.5.5 條規定: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在10年一遇的風荷載《高鋼規》3.5.5 條規定: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在10年一遇的風荷載《高鋼規》3.5.5 條規定: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在10年一遇的風荷載 標準值作用下,結構頂點的順風向和橫風向振動最大加速度計算值對于住宅、公寓不應超過標準值作用下,結構頂點的順風向和橫風向振動最大加速度計算值對于住宅、公寓不應超過標準值作用下,結構頂點的順風向和橫風向振動最大加速度計算值對于住宅、公寓不應超過標準值作用下,結構頂點的順風向和橫風向振動最大加速度計算值對于住宅、公寓不應超過 0.20 m/s2,對于辦公、旅館不應超過0.28 m/s2。0.20 m/s2,對于辦公、旅館不應超過0.28 m/s2。0.20 m/s2,對于辦公、旅館不應超過0.28 m/s2。0.20 m/s2,對于辦公、旅館不應超過0.28 m/s2。 具體的計算方法依據《荷載規范》附錄J。具體的計算方法依據《荷載規范》附錄J。具體的計算方法依據《荷載規范》附錄J。具體的計算方法依據《荷載規范》附錄J。 表11-1 風振加速度
工況 順風向 橫風向 WX 0.120 0.047 WY 0.120 0.047 十二. 抗傾覆和穩定驗算十二. 抗傾覆和穩定驗算十二. 抗傾覆和穩定驗算十二. 抗傾覆和穩定驗算 CABR-PKPM - 20 - 1. 抗傾覆驗算1. 抗傾覆驗算1. 抗傾覆驗算1. 抗傾覆驗算 根據《高規》12.1.7條,在重力荷載與水平荷載標準值或重力荷載代表值與多遇水平地震標準根據《高規》12.1.7條,在重力荷載與水平荷載標準值或重力荷載代表值與多遇水平地震標準根據《高規》12.1.7條,在重力荷載與水平荷載標準值或重力荷載代表值與多遇水平地震標準根據《高規》12.1.7條,在重力荷載與水平荷載標準值或重力荷載代表值與多遇水平地震標準 值共同作用下,高寬比大于4的高層建筑,基礎底面不宜出現零應力區;高寬比不大于4的高層值共同作用下,高寬比大于4的高層建筑,基礎底面不宜出現零應力區;高寬比不大于4的高層值共同作用下,高寬比大于4的高層建筑,基礎底面不宜出現零應力區;高寬比不大于4的高層值共同作用下,高寬比大于4的高層建筑,基礎底面不宜出現零應力區;高寬比不大于4的高層 建筑,基礎底面與地基之間零應力區面積不應超過基礎底面面積的15%。結構的抗傾覆驗算結建筑,基礎底面與地基之間零應力區面積不應超過基礎底面面積的15%。結構的抗傾覆驗算結建筑,基礎底面與地基之間零應力區面積不應超過基礎底面面積的15%。結構的抗傾覆驗算結建筑,基礎底面與地基之間零應力區面積不應超過基礎底面面積的15%。結構的抗傾覆驗算結 果如下:果如下:果如下:果如下:
表12-1 抗傾覆驗算 工況 抗傾覆力矩Mr(kN.m) 傾覆力矩Mov(kN.m) 比值Mr/Mov 零應力區(%) EX 20861.86 620.59 33.62 0.00 EY 14270.65 616.57 23.15 0.00 WX 21179.88 465.65 45.48 0.00 WY 14484.00 464.57 31.18 0.00 2. 整體穩定剛重比驗算2. 整體穩定剛重比驗算2. 整體穩定剛重比驗算2. 整體穩定剛重比驗算 剛度單位: kN/m 層高單位: m 上部重量單位: kN
表12-2 整層屈曲模式的剛重比驗算[高規5.4.1-2,一般用于剪切型結構] 層號 X向剛度 Y向剛度 層高 上部重量 X剛重比 Y剛重比 2 93496.31 96785.52 3.50 2232.82 146.56 151.71 1 1.27e+5 1.29e+5 3.50 4560.00 97.45 98.97 該結構最小剛重比Di*Hi/Gi(97.45,第1層)不小于20,可以不考慮重力二階效應 該結構最小剛重比Di*Hi/Gi不小于10,能夠通過高規(5.4.4)的整體穩定驗算 3. 二階效應系數及內力放大3. 二階效應系數及內力放大3. 二階效應系數及內力放大3. 二階效應系數及內力放大 《鋼結構標準》GB50017-2017 5.1.6條規定:框架柱的穩定計算應符合以下規定:結構內力分《鋼結構標準》GB50017-2017 5.1.6條規定:框架柱的穩定計算應符合以下規定:結構內力分《鋼結構標準》GB50017-2017 5.1.6條規定:框架柱的穩定計算應符合以下規定:結構內力分《鋼結構標準》GB50017-2017 5.1.6條規定:框架柱的穩定計算應符合以下規定:結構內力分 析可采用一階線彈性分析或二階線彈性分析。當二階效應系數小于0.1時,可采用一階彈性分析可采用一階線彈性分析或二階線彈性分析。當二階效應系數小于0.1時,可采用一階彈性分析可采用一階線彈性分析或二階線彈性分析。當二階效應系數小于0.1時,可采用一階彈性分析可采用一階線彈性分析或二階線彈性分析。當二階效應系數小于0.1時,可采用一階彈性分 析;大于0.1且小于0.25時,宜采用二階線彈性分析或直接分析;大于0.25時,應增大結構的析;大于0.1且小于0.25時,宜采用二階線彈性分析或直接分析;大于0.25時,應增大結構的析;大于0.1且小于0.25時,宜采用二階線彈性分析或直接分析;大于0.25時,應增大結構的析;大于0.1且小于0.25時,宜采用二階線彈性分析或直接分析;大于0.25時,應增大結構的 側移剛度。側移剛度。側移剛度。側移剛度。 結構最大二階效應系數(0.01,1層1塔)不大于0.1,結構內力分析可采用一階彈性分析,結構結構最大二階效應系數(0.01,1層1塔)不大于0.1,結構內力分析可采用一階彈性分析,結構結構最大二階效應系數(0.01,1層1塔)不大于0.1,結構內力分析可采用一階彈性分析,結構結構最大二階效應系數(0.01,1層1塔)不大于0.1,結構內力分析可采用一階彈性分析,結構 最大二階效應系數(0.01,1層1塔)不大于0.25,能通過《鋼結構標準》GB50017-2017(5.1.6)最大二階效應系數(0.01,1層1塔)不大于0.25,能通過《鋼結構標準》GB50017-2017(5.1.6)最大二階效應系數(0.01,1層1塔)不大于0.25,能通過《鋼結構標準》GB50017-2017(5.1.6)最大二階效應系數(0.01,1層1塔)不大于0.25,能通過《鋼結構標準》GB50017-2017(5.1.6) 的穩定計算。的穩定計算。的穩定計算。的穩定計算。 θx,θy: θx,θy: θx,θy: θx,θy: 按《鋼結構標準》GB50017-2017 5.1.6計算的二階效應系數 剛度單位 : kN/m 層高單位 : m 上部重量單位 : kN
表12-3 二階效應系數 層號 X向剛度 Y向剛度 層高 上部重量 θx θy 2 93496.31 96785.52 3.50 2232.82 0.01 0.01 1 1.27e+5 1.29e+5 3.50 4560.00 0.01 0.01 圖12-1 多方向二階效應系數簡圖 十三. 超筋超限信息十三. 超筋超限信息十三. 超筋超限信息十三. 超筋超限信息 1. 超筋超限信息匯總1. 超筋超限信息匯總1. 超筋超限信息匯總1. 超筋超限信息匯總 十四. 指標匯總十四. 指標匯總十四. 指標匯總十四. 指標匯總 1. 指標匯總信息1. 指標匯總信息1. 指標匯總信息1. 指標匯總信息 表14-1 指標匯總
指標項 匯總信息 總質量(t) 362.54 質量比 1.00 < [1.5] (2層 1塔) 單位面積質量比 1.29 < [1.5] (1層 1塔) 最小剛度比1 X向 1.00 >= [1.00] (2層 1塔) CABR-PKPM - 21 - 指標項 匯總信息 最小剛度比1 Y向 1.00 >= [1.00] (2層 1塔) 最小剛度比2
X向 1.00 > [1.00] (2層 1塔) Y向 1.00 > [1.00] (2層 1塔)
最小樓層受剪承 載力比值 X向 1.00 > [0.80] (2層 1塔) Y向 1.00 > [0.80] (2層 1塔)
最小剛度比1(強 剛) X向 1.00 >= [1.00] (2層 1塔) Y向 1.00 >= [1.00] (2層 1塔)
最小剛度比2(強 剛) X向 1.00 > [1.00] (2層 1塔) Y向 1.00 > [1.00] (2層 1塔) 結構自振周期(s) T1 = 0.4045(X) T2 = 0.4004(Y) T3 = 0.3731(T) 有效質量系數
X向 99.96% > [90%] Y向 100.00% > [90%] 最小剪重比
X向 3.67% > [0.80%] (1層 1塔) Y向 3.64% > [0.80%] (1層 1塔) 結構自振周期[強剛](s) T1 = 0.4045(X) T2 = 0.4004(Y) T3 = 0.3730(T) 最大層間位移角
X向 1/3267 < [1/550] (1層 1塔) Y向 1/3185 < [1/550] (1層 1塔) 最大位移比
X向 1.08 < [1.50] (1層 1塔) Y向 1.14 < [1.50] (2層 1塔) 最大層間位移比
X向 1.08 < [1.50] (2層 1塔) Y向 1.14 < [1.50] (2層 1塔)
最大層間位移角 (強剛) X向 1/3272 < [1/550] (1層 1塔) Y向 1/3191 < [1/550] (1層 1塔)
最大位移比(強 剛) X向 1.08 < [1.50] (1層 1塔) Y向 1.14 < [1.50] (2層 1塔)
最大層間位移比 (強剛) X向 1.08 < [1.50] (1層 1塔) Y向 1.14 < [1.50] (2層 1塔) 剛重比
X向 97.45 > [10] (1層 1塔) Y向 98.97 > [10] (1層 1塔) 十五. 結構分析及設計結果簡圖十五. 結構分析及設計結果簡圖十五. 結構分析及設計結果簡圖十五. 結構分析及設計結果簡圖 1. 結構平面簡圖1. 結構平面簡圖1. 結構平面簡圖1. 結構平面簡圖 - 22 - 20
0* 50
0[ 1] (1
) 20
0* 50
0[ 1] (2
) 200*500[1] (3) 200*500[1] (4) 200*500[1] (5) 20
0* 50
0[ 1] (6
) 25
0* 70
0[ 1] (7
) 25
0* 70
0[ 1] (8
) 20
0* 50
0[ 1] (9
) 200*450[1] (10) 200*450[1] (11) 200*450[1] (12) 200*450[1] (13) 20
0* 50
0[ 1] (1
4) 20
0* 45
0[ 1] (1
5) 25
0* 70
0[ 1] (1
6) 25
0* 70
0[ 1] (1
7) 20
0* 50
0[ 1] (1
8) 200*450[1] (19) 200*450[1] (20) 200*450[1] (21) 200*450[1] (22) 20
0* 50
0[ 1] (2
3) 25
0* 70
0[ 1] (2
4) 25
0* 70
0[ 1] (2
5) 20
0* 50
0[ 1] (2
6) 200*500[1] (27) 200*500[1] (28) 200*500[1] (29)2
00 *5
00 [1
] (3
0) 25
0* 50
0[ 1] (3
1) 25
0* 50
0[ 1] (3
2) 20
0* 50
0[ 1] (3
3) 200*500[1] (34) 400*400[1] (1) 400*400[1] (2) 400*400[1] (3) 400*400[1] (4) 400*400[1] (5) 400*400[1] (6) 400*400[1] (7) 400*400[1] (8) 400*400[1] (9) 400*400[1] (10) 圖15-1 1層結構平面簡圖 - 23 - 200*500[1] (1) 200*500[1] (2) 200*500[1] (3) 25
0* 50
0[ 1] (4
) 25
0* 50
0[ 1] (5
) 25
0* 50
0[ 1] (6
) 25
0* 50
0[ 1] (7
) 200*500[1] (8) 200*500[1] (9) 200*500[1] (10) 25
0* 50
0[ 1] (1
1) 25
0* 70
0[ 1] (1
2) 25
0* 70
0[ 1] (1
3) 25
0* 50
0[ 1] (1
4) 200*400[1] (15) 200*400[1] (16) 200*400[1] (17) 25
0* 50
0[ 1] (1
8) 25
0* 70
0[ 1] (1
9) 200*400[1] (20) 25
0* 70
0[ 1] (2
1) 25
0* 50
0[ 1] (2
2) 25
0* 50
0[ 1] (2
3) 25
0* 70
0[ 1] (2
4) 200*500[1] (25) 200*500[1] (26) 200*500[1] (27)2
50 *5
00 [1
] (2
8) 25
0* 50
0[ 1] (2
9) 25
0* 50
0[ 1] (3
0) 25
0* 50
0[ 1] (3
1) 200*500[1] (32) 200*500[1] (33) 200*500[1] (34) 400*400[1] (1) 400*400[1] (2) 400*400[1] (3) 400*400[1] (4) 400*400[1] (5) 400*400[1] (6) 400*400[1] (7) 400*400[1] (8) 400*400[1] (9) 400*400[1] (10) 圖15-2 2層結構平面簡圖 - 24 - 2. 荷載簡圖2. 荷載簡圖2. 荷載簡圖2. 荷載簡圖 1.50[ 2.50] 6.50[ 2.50] 1.50[ 2.50] 1.50[ 2.50] 1.50[ 2.50] 1.50[ 2.50] 1.50[ 2.50] 1.50[ 2.50] 1.50[ 2.50] 1.50[ 2.50] (2.00) (2.5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1*11.0 1*11.0 1*11.0 1*11.0 1*10.0 1*11.0 1*10.0 1*10.0 1*10.0 1*10.0 1*8.0 1*10.0 1*
12
.8 1*
11
.0 1*
12
.8 1*
10
.0 1*
10
.0 1*
22
.0 1*
8.
0 1*
10
.0 1*
8.
5 1*
10
.0 1*
8.
0 1*
12
.8 1*
11
.0 1*
11
.0 1*
10
.0 1*
10
.0 1*
10
.0 1*
8.
5 圖15-3 1層荷載簡圖 - 25 -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
12
.8 1*
12
.8 1*
12
.8 1*
12
.8 1*
12
.8 1*
12
.8 1*
12
.8 1*
12
.8 1*
12
.8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圖15-4 2層荷載簡圖 - 26 - 3. 配筋簡圖3. 配筋簡圖3. 配筋簡圖3. 配筋簡圖 20
0*
50
0[
1] (1
) 20
0*
50
0[
1] (2
) 200*500[1] (3) 200*500[1] (4) 200*500[1] (5) 20
0*
50
0[
1] (6
) 25
0*
70
0[
1] (7
) 25
0*
70
0[
1] (8
) 20
0*
50
0[
1] (9
) 200*450[1] (10) 200*450[1] (11) 200*450[1] (12) 200*450[1] (13) 20
0*
50
0[
1] (1
4) 20
0*
45
0[
1] (1
5) 25
0*
70
0[
1] (1
6) 25
0*
70
0[
1] (1
7) 20
0*
50
0[
1] (1
8) 200*450[1] (19) 200*450[1] (20) 200*450[1] (21) 200*450[1] (22) 20
0*
50
0[
1] (2
3) 25
0*
70
0[
1] (2
4) 25
0*
70
0[
1] (2
5) 20
0*
50
0[
1] (2
6) 200*500[1] (27) 200*500[1] (28) 200*500[1] (29)2
00
*5
00
[1
] (3
0) 25
0*
50
0[
1] (3
1) 25
0*
50
0[
1] (3
2) 20
0*
50
0[
1] (3
3) 200*500[1] (34) 400*400[1] (1) 400*400[1] (2) 400*400[1] (3) 400*400[1] (4) 400*400[1] (5) 400*400[1] (6) 400*400[1] (7) 400*400[1] (8) 400*400[1] (9) 400*400[1] (10)
G0
.2
-0
.2 2-
2-
2 2-
2-
2 G0
.2
-0
.2 2-
2-
2 2-
2-
2 G0.3-0.3 3-0-4 3-2-3 G0.3-0.3 3-0-3 3-2-3 G0.3-0.3 4-0-3 3-2-3 G0
.3
-0
.3 5-
0-
0 3-
6-
7 [V
T]
0-
0.
0 G0
.4
-0
.4 8-
0-
0 5-
13
-1
8 G0
.4
-0
.4 7-
0-
0 5-
11
-1
4 G0
.3
-0
.3 3-
0-
4 3-
2-
3 G0.3-0.3 2-0-0 2-5-4 G0.3-0.3 0-0-2 4-3-2 [VT]1-0.1 G0.3-0.3 2-0-2 2-4-2 G0.3-0.3 0-2-8 2-3-3 G0
.4
-0
.3 0-
2-
7 7-
4-
3 [V
T]
1-
0.
1 G0
.2
-0
.2 0-
0-
2 2-
2-
2 G0
.4
-0
.4 0-
0-
0 17
-1
6-
12 G0
.4
-0
.4 0-
0-
0 14
-1
3-
11 G0
.3
-0
.3 4-
2-
0 3-
2-
3 G0.3-0.3 8-2-0 3-3-4 G0.3-0.3 0-0-0 3-3-2 G0.3-0.3 0-0-2 2-3-2 G0.3-0.3 2-0-2 2-2-2 G0
.3
-0
.3 4-
2-
3 3-
2-
3 [V
T]
0-
0.
0 G0
.5
-0
.4 0-
4-
11 12
-8
-5 G0
.4
-0
.4 0-
4-
10 11
-7
-5 G0
.3
-0
.3 0-
2-
4 3-
3-
3 G0.3-0.3 3-0-3 3-2-3 [VT]1-0.1 G0.3-0.3 3-0-4 3-2-3 G0.3-0.3 4-0-3 3-2-3G
0.
2-
0.
2 2-
2-
2 2-
2-
2 G0
.2
-0
.2 6-
3-
3 3-
3-
3 G0
.2
-0
.2 6-
3-
3 3-
3-
3 G0
.2
-0
.2 2-
2-
2 2-
2-
2 G0.2-0.2 2-0-2 2-2-2 角柱 (0.18) 1.5 5 5 G0.7-0.0 0.0 (0.26) 1.5 5 7 G0.7-0.0 0.0 (0.24) 1.5 5 6 G0.7-0.0 0.0 角柱 (0.14) 1.5 5 5 G0.7-0.0 0.0 (0.16) 1.5 5 5 G0.7-0.0 0.0 (0.19) 1.5 5 5 G0.7-0.0 0.0 角柱 (0.12) 1.5
5 5 G0.7-0.0 0.0 (0.30) 1.5 5 6 G0.8-0.0 0.0 (0.28) 1.5 5 5 G0.7-0.0 0.0 角柱 (0.16) 1.5 5 5 G0.7-0.0 0.0 圖15-5 1層配筋簡圖 - 27 - 200*500[1] (1) 200*500[1] (2) 200*500[1] (3) 25
0* 50
0[ 1] (4
) 25
0* 50
0[ 1] (5
) 25
0* 50
0[ 1] (6
) 25
0* 50
0[ 1] (7
) 200*500[1] (8) 200*500[1] (9) 200*500[1] (10) 25
0* 50
0[ 1] (1
1) 25
0* 70
0[ 1] (1
2) 25
0* 70
0[ 1] (1
3) 25
0* 50
0[ 1] (1
4) 200*400[1] (15) 200*400[1] (16) 200*400[1] (17) 25
0* 50
0[ 1] (1
8) 25
0* 70
0[ 1] (1
9) 200*400[1] (20) 25
0* 70
0[ 1] (2
1) 25
0* 50
0[ 1] (2
2) 25
0* 50
0[ 1] (2
3) 25
0* 70
0[ 1] (2
4) 200*500[1] (25) 200*500[1] (26) 200*500[1] (27)2
50 *5
00 [1
] (2
8) 25
0* 50
0[ 1] (2
9) 25
0* 50
0[ 1] (3
0) 25
0* 50
0[ 1] (3
1) 200*500[1] (32) 200*500[1] (33) 200*500[1] (34) 400*400[1] (1) 400*400[1] (2) 400*400[1] (3) 400*400[1] (4) 400*400[1] (5) 400*400[1] (6) 400*400[1] (7) 400*400[1] (8) 400*400[1] (9) 400*400[1] (10) G0.2-0.2 2-0-2 2-2-2 G0.2-0.2 2-2-2 2-2-2 G0.2-0.2 2-0-0 2-2-2 G0
.2 -0
.2 0-
3- 6 3-
3- 3 G0
.2 -0
.2 3-
4- 8 3-
3- 3 G0
.2 -0
.2 3-
4- 8 3-
3- 3 G0
.2 -0
.2 0-
3- 6 3-
3- 3 G0.3-0.3 3-0-3 3-2-3 G0.3-0.3 3-0-3 3-2-3 G0.3-0.3 3-0-3 3-2-3 G0
.4 -0
.4 6-
0- 0 4-
5- 5 G0
.4 -0
.4 8-
0- 0 5-
7- 9 G0
.4 -0
.4 7-
0- 0 5-
6- 9 G0
.4 -0
.4 4-
0- 4 4-
3- 4 G0.3-0.3 2-0-2 2-3-2 G0.3-0.3 2-0-2 2-2-2 G0.3-0.3 2-0-4 2-2-2 G0
.4 -0
.4 0-
0- 4 5-
3- 4 G0
.4 -0
.4 0-
0- 0 9-
9- 7 G0.3-0.3 4-0-0 2-2-2 G0
.4 -0
.4 0-
0- 7 9-
8- 5 G0
.4 -0
.4 4-
0- 5 4-
3- 4 G0
.4 -0
.4 4-
3- 4 4-
3- 4 G0
.4 -0
.4 0-
4- 8 6-
4- 5 G0.3-0.3 3-0-3 3-2-3 G0.3-0.3 3-0-3 3-2-3 G0.3-0.3 3-0-3 3-2-3G
0. 2-
0. 2 6-
3- 0 3-
3- 3 G0
.2 -0
.2 9-
4- 3 3-
3- 3 G0
.2 -0
.2 8-
4- 3 3-
3- 3 G0
.2 -0
.2 6-
3- 0 3-
3- 3 G0.2-0.2 0-0-3 2-2-2 G0.2-0.2 2-2-2 2-2-2 G0.2-0.2 2-0-2 2-2-2 角柱 (0.09) 1.5 5 5 G0.7-0.0 0.0 (0.13) 1.5 5 5 G0.7-0.0 0.0 (0.12) 1.5 5 5 G0.7-0.0 0.0 角柱 (0.08) 1.5 5 5 G0.7-0.0 0.0 (0.07) 1.5 5 5 G0.7-0.0 0.0 (0.08) 1.5 5 5 G0.7-0.0 0.0 角柱 (0.07) 1.5 5 5 G0.7-0.0 0.0 (0.13) 1.5 5 5 G0.7-0.0 0.0 (0.12) 1.5 5 5 G0.7-0.0 0.0 角柱 (0.09) 1.5 5 5 G0.7-0.0 0.0 圖15-6 2層配筋簡圖 一. 設計依據 二. 計算軟件信息 三. 結構模型概況 1. 系統總信息 2. 樓層信息 3. 各層等效尺寸 4. 層塔屬性 四. 工況和組合 1. 工況設定 2. 工況信息 3. 構件內力基本組合系數 五. 質量信息 1. 結構質量分布 2. 各層剛心、偏心率信息 六. 荷載信息 1. 風荷載信息 七. 立面規則性 1. 樓層側向剪切剛度 2. [樓層剪力/層間位移]剛度(強剛) 3. 各樓層受剪承載力 4. 樓層薄弱層調整系數 八. 抗震分析及調整 1. 結構周期及振型方向 2. 結構周期及振型方向(強剛) 3. 各地震方向參與振型的有效質量系數 4. 地震作用下結構剪重比及其調整 九. 結構體系指標及二道防線調整 1. 豎向構件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規方式) 2. 豎向構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 十. 變形驗算 1. 普通結構樓層位移指標統計 2. 普通結構樓層位移指標統計(強剛) 十一. 舒適度驗算 1. 結構頂點風振加速度 十二. 抗傾覆和穩定驗算 1. 抗傾覆驗算 2. 整體穩定剛重比驗算 3. 二階效應系數及內力放大 十三. 超筋超限信息 1. 超筋超限信息匯總 十四. 指標匯總 1. 指標匯總信息 十五. 結構分析及設計結果簡圖 1. 結構平面簡圖 2. 荷載簡圖 3. 配筋簡圖